死亡海域

拯救死亡海域(Reviving Dead Zone)(下)

拯救死亡海域(Reviving Dead Zone)(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所科學教育組任欣怡碩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生物死區形成三階段:死海
日本水產研究所的永井達樹,在1960年代觀察瀨戶內海得出了下面三個環境邁向生物死區的分類。
◆ 第一階段:「紅鯛之海」:紅鯛為瀨戶內海魚夫捕抓的主要高經濟魚類。也是該區食物鏈的上層掠食者。
◆ 第二階段:「鯷魚之海」:此一階段表示,上層掠食者的數量大量減少,
造成中下層的小型魚類大量繁殖。
◆ 第三階段:「水母之海」:在第二階段之後,因為浮游生物在小型魚類大量繁殖之後,數量銳減。浮游植物增加。只餘下對環境耐受度高的的外來種生物,或是水母能夠生存。

此一理論表示,人類的過漁行為。將上層掠食者自生態系中移除時,會造成食物鍊中生物數目的連鎖改變,是造成生物死區出現的原因。

拯救死亡海域(Reviving Dead Zone)(上)

拯救死亡海域(Reviving Dead Zone)(上)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所科學教育組任欣怡碩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近海生態面臨危機
 在現今世界各地,由於陸地的植物營養鹽會隨著河川流入大海,進而引發淺海地區大批生物死亡,並造成了所謂的生物死區。
 化學肥料讓漂浮在海面上的微小植物大量滋生,並遮蓋了海底植物需要的陽光,並使得大量腐敗的有機物質沈澱在海底。然後那些以分解死亡生物為食的戲劇消耗了海底的氧氣,使得生活在海底的動物缺氧而死。
 大幅降低農業和污水逕流,並有效限制過魚行為,就可以恢復這些重要的海洋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