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汙染

拯救死亡海域(Reviving Dead Zone)(下)

拯救死亡海域(Reviving Dead Zone)(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所科學教育組任欣怡碩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生物死區形成三階段:死海
日本水產研究所的永井達樹,在1960年代觀察瀨戶內海得出了下面三個環境邁向生物死區的分類。
◆ 第一階段:「紅鯛之海」:紅鯛為瀨戶內海魚夫捕抓的主要高經濟魚類。也是該區食物鏈的上層掠食者。
◆ 第二階段:「鯷魚之海」:此一階段表示,上層掠食者的數量大量減少,
造成中下層的小型魚類大量繁殖。
◆ 第三階段:「水母之海」:在第二階段之後,因為浮游生物在小型魚類大量繁殖之後,數量銳減。浮游植物增加。只餘下對環境耐受度高的的外來種生物,或是水母能夠生存。

此一理論表示,人類的過漁行為。將上層掠食者自生態系中移除時,會造成食物鍊中生物數目的連鎖改變,是造成生物死區出現的原因。

拯救死亡海域(Reviving Dead Zone)(上)

拯救死亡海域(Reviving Dead Zone)(上)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所科學教育組任欣怡碩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近海生態面臨危機
 在現今世界各地,由於陸地的植物營養鹽會隨著河川流入大海,進而引發淺海地區大批生物死亡,並造成了所謂的生物死區。
 化學肥料讓漂浮在海面上的微小植物大量滋生,並遮蓋了海底植物需要的陽光,並使得大量腐敗的有機物質沈澱在海底。然後那些以分解死亡生物為食的戲劇消耗了海底的氧氣,使得生活在海底的動物缺氧而死。
 大幅降低農業和污水逕流,並有效限制過魚行為,就可以恢復這些重要的海洋生態系。

海水酸化的影響(Ocean Acidification)

海水酸化的影響(Ocean Acidification)
臺北市立南湖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董家莒教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副教授責任編輯

海洋是二氧化碳的最大儲存場所,每年大約有20億噸的溫室效應氣體儲存於海洋並形成碳酸。由長期的監測資料得知,18世紀以來海洋中的酸化程度已經增加了10%,有些研究認為珊瑚礁體的建造速度因此而嚴重地減緩。雖然許多研究證實海水酸化會影響珊瑚礁生長,但都是侷限在水族箱中的基礎實驗,而真實的情況比實驗室中複雜許多,例如藻類的光合作用和動物的呼吸作用,都會影響海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而使海洋的酸度隨著時間有自然的波動。

Chris Martens與Niels Lindquist是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海洋生物化學家,他們在一座13公尺長的海下實驗室(Aquarius)中,探究海洋酸化對珊瑚礁的衝擊。他們帶著許多測量儀器來瞭解珊瑚礁在海洋中的生活原貌,這是一種史無前例的真實測量「把實驗室帶入海洋中」測量自然環境下的生物活動與海水酸度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