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

生物多樣性熱點

生物多樣性熱點 (Biodiversity Hotspot, Biodiversity Hot Spot)
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所碩士生林彥瑾

生物多樣性熱點 (Biodiversity hotspots) 一詞首次出現於1988年,由英國牛津大學學者Norman Myers經多方研究調查和文獻回顧後所提出。Myers認為,當世界人口持續增加,棲地不斷遭到人為破壞,開發和保育的衝突日益增加,對於具有大量特有種、生物多樣性高、而且面臨開發危機的地區,應該特別劃分出來,以便投入資金和人力進行保育。若不給予法定地位、並採取適當措施,這些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消失將對全球自然資源造成無可挽回的嚴重後果。

熱點(Hotspot)

熱點(Hotspot)
國立百齡高級中學 地球科學科汪伃鮶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熱點』理論的提出   威爾遜John Tuzo Wilson(1908~1993)

  • 加拿大渥太華人,多倫多大學教授,後擔任加拿大安大略科學中心的主任。
  • 在1920年代,在大學將主修科目由物理轉為地質。
  • 1963年,地質學家約翰‧圖佐‧威爾遜為夏威夷-天皇海山鏈的起源提出假說,認為它們是在太平洋板塊向西北方向漂移時,由一個靜止不動的火山活動熱點順次形成的,因而其中越近尾部的火山島和海山,所受的侵蝕也越多。
  • 美國科學人雜誌稱其對於板塊學說的新解釋為『二十世紀五大主要科學成就之一』

    固定的熱點噴發出岩漿。(圖片來源:http://pubs.usgs.gov/gip/dynamic/hotspot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