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職行為、犁鼻器、vomeronasal organ

父親是一種天職?

父親是一種天職?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特約編譯曾郁蓁

編譯來源:Tachikawa, K. S., Yoshihara, Y., & Kuroda, K. O. (2013). Behavioral transition from attack to parenting in male mice: a crucial role of the vomeronasal system.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3(12), 5120-5126. doi: 10.1523/JNEUROSCI.2364-12.2013

2 (2)

當了爸爸後才學會當爸爸嗎(圖片來源:flickr用戶Chris Fleming)

知名廣告人孫大偉曾創造一句廣為人知的廣告語:「我是當了爸爸後,才學會當爸爸的。」當時這句話讓很多人心有戚戚焉,因而蔚為一陣風潮。

女人經歷近10個月艱辛的懷孕過程,逐漸可認知到自己即將身兼母職,因此在小孩呱呱墜地前,多少已對成為母親有心理或身體上的準備。然而男人在生理上沒有辦法經歷這些身體的劇烈轉折,在從男孩轉變為父親的時間點、或生理機制,就留下了一個很大的問號。

以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哺乳類動物繁衍下一代的行為中,往往包含一段或長或短的育兒期。在這段時間中,幼兒無法獨力生存,必須依賴父母的哺育和教養才能學會各種生存的技能,以便獨立生活、進而繁衍下一代。而人類在所有哺乳類動物之中,育兒期可說是最長的,而且隨著時代與社會的演變,似乎是越來越長。在這樣的繁衍機制中,父母的對自身親職角色的認知,對孩兒的存活與後續發展便非常重要。

然而,相較於女性有明確的生理改變來促使自己準備成為母親,到底是什麼因素才可以讓男性了解到自己即將成為父親,並展現出照顧的行為?

2013年日本的理研腦科學研究機構(RIKEN Brain Science Institute)發表了一篇神經學研究探討了這個議題,這篇研究是使用小鼠作為研究對象。一般而言,雄性小鼠對陌生幼鼠會出現攻擊的行為,而這種行為非常不利於繁衍。

然而要是讓雄性小鼠和雌性小鼠交配、並在懷孕到分娩之後都與此雌鼠同居,有這種同居經驗的雄鼠在幼鼠出生後,不但不會攻擊幼鼠,他們竟然還會更進一步地開始築巢、或照顧剛出生的幼鼠。也就是說,父職行為的出現與母鼠在懷孕期的共同生活經驗有絕對的關係。可是,會扭轉雄鼠行為的生活經驗是從什麼生理機制來接收呢?這篇研究還發現,犁鼻器(vomeronasal organ)對於雄鼠的父職行為中非常關鍵,因為只要破壞這個器官,雄鼠便不會去攻擊自己的親生幼鼠,反而會展現出照顧幼鼠的行為。

犁鼻器是一種嗅覺的輔助器官,它對賀爾蒙等氣味分子很敏感。當雄鼠未曾交配、也不曾和懷孕的母鼠同居,當他們遇到初次見面的幼鼠,幼鼠的氣味經由犁鼻器經入大腦,會使得雄鼠本能地出現攻擊行為。

然而當雄鼠有了交配、同居雌鼠懷孕生產的經驗後,犁鼻器到攻擊行為的神經路徑就會被抑制,雄鼠才能展現親職行為。而研究者們更發現相應的基因反應,與懷孕的雌鼠同居時,這些嗅覺經驗會關閉特定基因,進而抑制雄鼠的攻擊性,當幼鼠出生後,幼鼠的氣味不會再經由犁鼻器觸發攻擊反應,這些雄鼠便能自然地展現出照顧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