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科創講堂
台灣蛾類顏色多樣性的人工智慧分析

台灣蛾類顏色多樣性的人工智慧分析

台灣蛾類顏色多樣性的人工智慧分析
講者/沈聖峰(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彙整/《科學人》編輯團隊
轉載自2018.03.11〈科創講堂.AI人工智慧〉

人類的生存和地球生態息息相關,若是希望人類與地球的生物圈能夠共榮共存,必定要了解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每個生物學家努力的目標。傳統的生物研究可能有其限制,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沈聖峰則引入人工智慧技術,嘗試從新的觀點來看問題。

如何評斷科學的成功

如何評斷科學的成功
知識通訊評論第120

如何評斷以及預測科學家的科學表現,是目前競爭激烈科學界的頭等大事,目前公認極具參選性的是h-指標。現在有人提出新的公式,來確預測未來的科學表現。

我們科學家經常為未來的研究生涯感到焦慮。我們做的究竟會是令人振奮的科學之路,還是讓我們科學生涯中輟的困局?諸如聘人委員會、資助機構以及需要調查科學家履歷的各部門負責人。

《自然》第四八九期,二○一二年九月。

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預測科學的未來發展。

其中常用來評鑑科學家表現的一種標準,是物理學家赫西(Jorge Hirsch)提出的h-指數;h-指數同時將論文的質(引用次數)與量(數量)列入考慮,比其他採用單一指標的方法,更能呈現研究者的科學成就。一個科學家若發表n篇論文,且每篇至少被引用n次,他的h-指數就是n。例如愛因斯坦、達爾文以及費曼(Richard Feynman)的h指數分別是高的嚇人的96、63以及53。根據赫西的說法,一個h指數為12的物理學家,有十二篇被引用十二次以上的論文,市是足以讓他在重點大學享有終身職的衡量標準。

然而h-指數以及類似的評鑑標準只能表示過去的成就,不能預測未來。現在我們嘗試以科學家履歷中所得到的大多要素為基礎,來推算其人未來的h-指數。

我們仍須強調,由同儕評估科學貢獻以及研究深度,才是預測科學家為未來生涯成就最好的方法,但我們的方法或能作為有用的輔助工具。

少不了的統計資料

為找到方程式預估科學家未來的h-指數,我們蒐集大量數據,並利用電腦的機器學習技術進行分析。我們最初的樣本來自academictree.org——一個多資訊來源的網站,將科學家的導師、受訓生以及共同研究者都列名其中。它的名單包括了三萬四千八百名神經科學家、兩千名果蠅研究科學家以及一千三百名演化研究人員。我們將作者與線上學術論文及引用數據的資料庫Scopu來進行配對。此外,我們也篩選了分析對象:h-指數大於四(以排除研究停滯的科學家)、而且是一九九五年後發表的論文(因為在此之前很少有電子記錄)、同時作者必須是在過去五至十二年間發表其第一篇文章,並且有登錄在Scopus資料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