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震

我家房子怎麼耐震!(I) (談傳統耐震設計概念)

我家房子怎麼耐震! (談傳統耐震設計概念)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詹鉅洋

地震是大地的震動,在空曠區域產生強烈地震,並不致引起嚴重傷亡,假若於鄰近都市城鎮人口集中區域發生地震,建築物倒塌將造成嚴重死傷。世界各地的地震災害造成嚴重傷亡的事件如南亞海嘯、日本311地震,加上臺灣地區地震頻繁,民眾對於自身所居住建築物的耐震能力越來越關心。

關於臺灣建築物的耐震能力規定,由內政部營建署所制定《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為招集國內地震工程專家,進行研究、討論及修訂,作為建築物耐震設計的準則。該規範對新建建築物的設計目標,至少要能達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耐震標準,具體說明如圖 1:

c1

圖 1 耐震規範對新建建築物的設計目標 (圖片來源:《安全耐震的家–認識地震工程》,第五章)

傳統的耐震設計利用規範的流程,依建築物的資訊(樓層高、建築物重量、地理位置…等),計算建築物所需的「最小設計地震力」,進而設計此建築物的結構體(如樑、柱)。

至於結構物要如何做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耐震標準,主要核心為「韌性」的觀念。「韌性」為結構體利用自身的變形來抵銷地震的能量。韌性佳的結構物在遭遇超過彈性限度的地震力作用下,雖然會有損傷及明顯的變形,但仍能抵抗一定程度的地震力而不倒塌;韌性差的結構物一旦地震力超過自身的彈性限度,就非常容易產生突然的破壞,甚至倒塌。另外,房屋建築耐震設計多採「強柱弱梁」的觀念,使結構形成較有利的破壞機制,來達到上述所提的耐震標準。因為樓版與梁所承受之載重會透過柱子往基礎傳遞,一旦柱(尤其是越低樓層的柱)破壞,其影響範圍遠超過梁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