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酶連鎖反應,PCR,DNA聚合酶

聚合酶連鎖反應(PCR)的發明-下

聚合酶連鎖反應(PCR)的發明-下
國立竹北高級中學生物科張雅菱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再由這兩條DNA片段當作模版,重複相同步驟,第二次結束後則可以得到 4 條 DNA 片段。由此可知每重複一次相同的步驟,就可以得到兩倍的DNA量,亦即是以2n(n表示循環次數)的速度在複製DNA。這使得研究人員可以在幾個小時之後,就可以得到數百萬條複製的DNA片段,以便後續的研究。

PCR技術能夠發展成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耐高溫的DNA聚合酶的發現。

早期DNA複製時所使用的DNA聚合酶並不耐熱,很容易在加熱時就失去活性,使得DNA複製的過程非常複雜又耗時,因此複製DNA的效果並不好。早在1976年科學家已經在嗜熱菌Thermus aquaticus (生活於50~80℃的環境)中分離純化出可耐高溫的DNA聚合酶,稱為”Taq polymerase”,此酵素解決活性不佳的問題,且不需要在每次加熱後補充新的DNA聚合酶。因此,Taq polymerase的發現,可說是PCR發明的一大推手。

目前PCR已經被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相關研究。研究人員只需取得少量的樣本(例如病原體的DNA片段),透過PCR的放大作用,就足以鑑定是何種病毒或細菌感染。如此可以省去耗時的微生物培養過程,大大提升病原體檢驗的效率。

例如:2003年震撼全球的急性嚴重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簡稱SARS),當初就是利用PCR技術,使研究人員可以大量取得此病毒的遺傳密碼,應用於快速篩檢是否感染,以避免疫情擴大。也可利用PCR來檢測遺傳疾病在DNA上的變異,應用於基因治療上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