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荷量,環境阻力,族群

與密度相關或不相關的族群成長限制因子(Environmental Resistance)

與密度相關或不相關的族群成長限制因子(Environmental Resistance)
臺北市立仁愛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黃郁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張永達副教授責任編輯

每一種生物都有其特有的生活習性與棲息地;對任何一個空間而言,它對每一種生物物種都有一定的乘載容量,也就是負荷量(carrying capacity)。當該生物族群的個體數目超過其負荷量時,這種生物直接面臨的危機就是食物的短缺及生存空間的缺乏;除此之外,生物族群的成長亦會隨著其他環境條件而發生變化。

因此,限制生物族群無限制成長的所有因子,我們稱為環境阻力(environmental resistance)。環境阻力藉以增加死亡、遷出或減少出生、遷入來遏止族群的成長。

環境阻力的因子依其性質可分為兩大類:「密度依賴因子」與「密度非依賴因子」,兩者會交互影響著族群的成長。
   
密度依賴因子(Density-dependent factors)(亦稱「生物性的限制因子」):當族群密度增加時,此因子的效應增加,最後使族群平穩接近負荷量,可造成族群成長率下降。例如:食物、生長空間、掠食者、競爭者、寄生者、其他生物的活動、病害、毒素、代謝廢物等等。

密度非依賴因子(Density-independent factors)(亦稱「非生物性的限制因子」):此因子與族群密度無關。又可再細分成自然因子與人為因子。自然因子中較典型的是氣候因子,如:溫度、雨量;以及地震、火山爆發、海嘯、颱風等等其他非生物因子。人為因素則例如,殺蟲劑、伐林等等。
   
有人認為,這些限制因子中影響力最大的首推為氣候。因為,如果氣候的變化劇烈到使生物無法生存,那麼生物族群只有消失一途,這就是現代科學家用來猜測解釋恐龍為何會在地球上全部消失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