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dium

伯奇還原反應

伯奇還原反應 (Brich Reductio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班 鍾長志

66413_p1

圖一 Arthur John Birch(來源:參考資料4)

Arthur John Birch 1915年出生於澳洲雪梨,畢業於雪梨大學,之後曾到過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曼徹斯特大學深造。1,4

Birch是二十世紀傑出有機化學家之一,在有機金屬化學及生物化學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他非凡的創造力使得他在科學上享譽盛名。其中最被人熟知的反應是伯奇還原反應,其具有廣泛的應用性,最重要的應用是在口服避孕藥(oral contraceptives)的合成,因此伯奇又有藥丸之父的稱號。伯奇的聚酮類理論(Polyketide Theory),在生物合成中以及天然物中也被人熟知。另外,他最後發表的研究–合成二烯三羰鐵衍生物(diene iron tricarbonyl derivatives),後來也被擴展應用。1,4

鈉(Sodium)

鈉(Sodium)
高雄市立女子高級中學化學科洪瑞和老師/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張祖辛副教授責任編輯

在19世紀初伏打(Volta A. G. 1745~1827)發明了電池後,各國化學家紛紛利用電池分解水並獲得了成功。英國化學家戴維(Davy H. 1778~1829)利用電池分解各種物質的實驗研究。他希望利用電池將苛性鉀分解為氧氣和一種未知的”基”。因為當時化學家們認為苛性鹼也是氧化物。他先用苛性鉀的飽和溶液實驗,所得的結果卻和電解水一樣,只得到氫氣和氧氣。後來他改變實驗方法電解熔融的苛性鉀時,發現在陰極上出現了具有金屬光澤的、類似水銀的小珠,其中一些小珠立即燃燒並發生爆炸形成光亮的火焰,而另一些小珠不燃燒只是表面變暗,覆蓋著一層白膜。他把這種小小的金屬顆粒投入水中立即起火焰,在水面急速奔躍並發出響聲。就這樣,戴維在1807年發現了金屬鉀。幾天之後,他又從電解苛性鈉中獲得了金屬鈉。戴維將鉀和鈉分別命名為”Potassium”和”Sodium”,因為鉀是從草木灰(Potash)、鈉是從天然鹼-蘇打(Soda)中得到的。鈉的元素符號Na來自其拉丁文”Natrium”。鈉離子可溶在水中,地球的海水中含有的主要鹽類即為氯化鈉。鈉有極強的黃色焰色,其中最有名的是鈉蒸氣D線(鈉雙黃線589.6;589.0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