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

釕-106來源追溯——非放射釕同位素分析

釕-106來源追溯——非放射釕同位素分析
鄭琳潔

對於空氣中非放射性釕同位素比例的研究,揭開2017年東歐神秘輻射雲層的真實源頭。

 

圖片出處@wiki

2017年秋天,東歐上空出現釕-106(106Ru)放射性元素污染雲層。雖然多國機構指出輻射物質的濃度並不會造成人體健康危害,但檢測值為福島事件時,歐洲當地測得的100倍,是繼2011年福島核電廠事故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核洩漏事件。雖然多個數據與研究都將矛頭指向俄羅斯位於烏拉爾山脈南端的核子設施,但在俄羅斯官方的否認下,神秘輻射雲的源頭仍然撲朔迷離。其中,最令歐洲政府擔憂的是,放射性元素來自核武相關的軍事研究。

壓力警示——超彈性變色晶體

壓力警示——超彈性變色晶體
鄭琳潔

一種有機分子晶體,在剪力作用下,晶體產生變型並伴隨顏色紅移。移除壓力來源後,晶體彈回原來的形狀,顏色也恢復成綠色。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試想若能看到房子的鋼筋和支架哪裡承受額外的壓力,對於建築及航太產業將是一大助力。因此,如何看見應力[1]一直是科學家感興趣的議題。然而,現階段的力致變色(mechanochromism)材料多半受限於只能使用一次,也就是材料變色後無法立即回復,必須更換或重新活化,降低了實用性。

湖泊裡的汞電梯

湖泊裡的汞電梯
鄭琳潔

生活在部分內陸草原湖泊的魚類,體內累積有異常高濃度的汞,科學家們一直無法釐清箇中緣由。近來,新的研究指出,在湖泊中,汞可以搭上神秘的夜班車,從湖底升至湖的中上水層,進而使湖中的魚類暴露在較高濃度的汞環境下。

圖片出處Hajime Watanabe [參註ㄧ]

環境中的汞污染,主要來自人類的冶金及燃煤發電等活動。釋放到大氣中的汞,會透雨水、雪進入水資源。在缺氧的濕地或河床環境,無機汞容易透過硫酸鹽還原菌及鐵還原菌等微生物,轉化為甲基汞。

甲基汞是已知的神經毒素,因高度親脂及易於與蛋白質結合的特性,使其能輕易的累積於生物體內。透過食物鏈傳遞後,高階的掠食者如鮪魚、鯊魚,因生物放大效應,體內會累積高濃度的汞。因此,各國往往會制定相關的魚貝汞食用須知或建議書。

塑膠千年不壞是個迷思?

塑膠千年不壞是個迷思?
鄭琳潔

新聞媒體、網路平台,常常使用「千年不壞的塑膠」這樣的標語。然而,令人好奇的是,這些報導的資訊,都來自於哪裡呢?背後是否有經過嚴謹的科學研究呢?

圖片出處@pixabay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HOI,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有項微塑膠催化劑計畫(Microplastics Catalyst Program),致力於研究海洋中塑膠微粒對環境的影響,及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去年(2019年),參與這項計畫的海洋化學家Collin Ward及Chris Reddy的團隊發現,生活中常見的塑膠材料聚苯乙烯(Polystyrene),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可能在數十年內完成降解,而非先前認知的數千年。這樣的研究結果,多少使人對塑膠的壽命產生困惑,難道塑膠不是千年、萬年不壞嗎?

單位革新:重新定義公斤

單位革新:重新定義公斤
蘇建翰

今年剛過去的5月20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計量日,聽起來似乎和自己沒什麼關係?先別走開,計量學裡的單位對於每個人的生活可說是相當重要。

「世界計量日」紀念著一百四十年多前簽定的《米制公約》(Metre Convention, 1875),自那時起逐漸確立了國際統一的度量衡系統。2019年世界計量日打出的口號是「基礎更為穩固的國際單位制」(“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 Fundamentally better”),之所以說是「基礎」,是因為從這一天起,幾個基本單位的新式定義就正式上路了。

化學
【2019諾貝爾化學獎】鋰離子電池

【2019諾貝爾化學獎】鋰離子電池

【2019諾貝爾化學獎】鋰離子電池
譯者/蔡蘊明(台大化學系名譽教授)原載於台大化學系網站
翻譯自《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9

201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了John B. Goodenough、M. Stanley Whittingham 和Akira Yoshino三人,表彰他們為鋰離子電池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這種可充電電池奠定了如手機和筆記型電腦等無線電子產品的基礎。這也使得一個無石化燃料的世界成為可能,因為它可以使得從驅動電動車到儲存能量裝置的各種工具能運用可再生能源。

1937年諾貝爾物理獎的關鍵影響

1937年諾貝爾物理獎的關鍵影響
蔡蘊明 譯

193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湯姆森(George Paget Thomson)戴維森(Clinton Davisson)

〝表彰他們在電子被晶體繞射的實驗發現〞

譯者前言:
本文出自於林島諾貝爾桂冠得主會議(The 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s)所建立的網站,此國際會議自1951年開始於德國林島舉辦,每次邀請超過三十位以上的諾貝爾桂冠得主,並有大學生、研究所學生及博士後研究人員參與,一同進行對話以促進科學的發展。此網站提供許多諾貝爾獎得主的資訊,而此篇文章乃是介紹George Paget Thomson (湯姆森)的生平及其重要研究的長文,本譯文對其生平的部分只選擇性的翻譯了幾段文字,主要的重點放在其獲得諾貝爾獎的工作上。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特別報導】化學的(革命性)進化

化學的(革命性)進化
蔡蘊明 譯

演化的力量是透過生命來展現。2018年的化學諾貝爾桂冠頒給Fances H. Arnold (阿諾)、George P. Smith (史密斯) 和 Gregory P. Winter (溫特)爵士,表彰她/他們透過演化的控制為人類謀取了最大的福祉。運用人工定向演化(directed evolution)所製造的酵素,現在已被用來生產包括生質燃料和藥物等等的物質。抗體的演化可以透過一種噬菌體顯示(phage display)的方法來對抗自體免疫的疾病,以及在某些特定的例子中治癒轉移性癌症。

我們生存在由強大「演化」力量支配的地球上。當第一批生命的種子於37億年前出現時,地球上的每一個裂縫幾乎都充滿了能適應身處環境的生物體:生長在光禿禿山脈的地衣、於溫泉茂盛生長的古菌、能存活於乾燥沙漠的多鱗爬蟲類,還有能在黑暗深海中發光的水母。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