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協議

哥本哈根之後?

哥本哈根之後?
知識通訊評論第87期

一項功敗垂成的國際氣候協議,給科學在下一回合談判中預留伏筆。

少了協議,一切只是空談

兩項事證差不多讓最後關頭才敲定的哥本哈根協議破局:研究指出氣候暖化的影響也許比當初預期更加嚴重,而且富國其實還不用散盡資源,就能做得更多。

如今與會者想知道,能否強化這項眾所週知缺乏效力的協議,或者駭人的科學證據是否足以促成更有意義的談判。

《哥本哈根協議》是由美國、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所簽訂的多方政治合議書,其用意在提供一個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架構,以集結現有氣候變遷相關的國家承諾。不少環境學家以及許多發展中國家立即批評,當前的承諾還不足以使全球暖化控制在一點五到兩度的目標。的確,一項由美國氣候模擬組織「氣候互動」(Climate Interactive)的分析結果顯示,依照目前的承諾標準,全球在二一○○年將會上升三點九度。

中國觀點:富裕國家應帶頭行動

中國觀點:富裕國家應帶頭行動
知識通訊評論第86期

中國認為關鍵在於富國的減碳決心

哥本哈根協議的困難還是在經濟考量,如果富國願意展現出領導力和意願,發展中國家才會願意共襄其事。

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若想在哥本哈根成功達成協議,就必須處理三項基本要件(科學證據、政治意志、經濟利益)與四項實務條件(設定減碳目標、因應能力、科技、財源),其中談判人員表面上的焦點是減碳目標,實際關注者則為經濟的衝擊。

中國認為此次能否達成協議,取決於已開發國家採取減碳行動的決心,若已開發國家願展現領導力,並承諾較先前更大幅度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措施,開發中國家自然願意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