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技簡介 Introductory Modern Technology

電荷耦合元件

電荷耦合元件 (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陳昱璟

電荷耦合元件 (CCD) 是一種集成電路 (integrated circuit),於 1969 年由美國貝爾實驗室中的 Willard S. Boyle 以及 George E. Smith 所發明。兩人為尋找新的記憶體材料,想出再施加交替電壓使電荷於半導體表面上傳遞,可用來儲存及讀取訊號,然而後來發現加上利用光電效應產生光電子,整個裝置可做為影像的擷取。

直到 1970 年貝爾實驗室已經製造出第一個 CCD 晶片,雖為簡單之線性裝置,但已可捕捉影像,隨著製程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數位化時代的來臨,CCD 晶片不斷發展,有效像素數也不斷增加,如今 CCD 已廣泛運用在數位相機、掃描器上。

光纖雷射

光纖雷射(Fiber Laser)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羿蓁

雷射的種類繁多,例如釔鋁石榴石雷射(YAG laser)、二氧化碳雷射、二極體雷射、光纖雷射等。不同形態的雷射由於激發介質、增益介質和共振腔的不同,其特性也各不相同,被各種材質吸收的程度當然也有所不同。

雷射早在約1960年就被發明,不久便有科學家想到要用低功率二極體作為激發介質,讓雷射在玻璃光纖裡面邊傳遞邊放大,最終得到所謂的「光纖雷射」。不過礙於那時候的科技限制和元件成本高,光纖雷射只用於實驗室研究,並不被市場上所接受。一直到2003年左右,低功率二極體的技術逐漸發達且成本降低,光纖雷射才跟著此趨勢廣泛應用在市場上。也因為光纖雷射的傳遞過程單純、就光源本身使用上是零耗材、效率又高,眾多的優勢讓光纖雷射成為目前雷射市場的主流。

Fig60-1-Fiber Laser

圖1 (陳義裕繪) 光纖雷射構造示意圖 (注意!因為真實雷射是近紅外光,非肉眼可見,所以圖中雷射光的顏色只是示意) 

原子鐘發展背景與現況及高精度時鐘在基礎科學扮演的角色

原子鐘 (Atomic clock) 發展背景與現況及高精度時鐘在基礎科學扮演的角色
東京大學理學博士黃郁珊編譯/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陳藹然博士責任編輯

自古以來時間的計時依賴的是規律而週期的變化,比如說每天的日升日落。後來人類發明了機械式的鐘擺時鐘,其準度可達10-5。而較晚發明的石英振盪器所產生的電子振盪訊號可到達10-9的穩定度,使之成為原子鐘發明前最精準的計時方式。由於傳統的鐘擺或是電子振盪器的頻率易受環境條件的強烈影響(例如溫度、濕度、材質老化等等),使得他們的計時精確度無法得到進一步的突破。相對地,原子內部能階的躍遷頻率 (transition frequency) 基本上取決於各種基本常數因而具有極小的環境影響參數。因此,原子的內部躍遷頻率成為極有價值的計時參考源。自1950年以來原子鐘就成為世界上最準的計時儀器。

現代科技簡介 Introductory Modern Technology
目前世界上最精準的時鐘-光晶格光頻原子鐘在低溫環境下的突破

目前世界上最精準的時鐘-光晶格光頻原子鐘在低溫環境下的突破

目前世界上最精準的時鐘-光晶格光頻原子鐘在低溫環境下的突破
東京大學理學博士黃郁珊編譯/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陳藹然博士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次世代時間標準「光格子時計」の高精度化に成功(科学技術振興機構(JST) 2月10日新聞稿)

東京大學香取秀俊教授的研究團隊在2015年二月份的《自然光子學期刊》 (Nature Photonics) 發表他們的光晶格光頻原子鐘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團隊成功地打造兩台以鍶原子為基礎的最先進光頻原子鐘(如圖一),藉由兩台原子鐘的互相比較,證明其相對誤差在2×10-18的範圍內,相當於兩台時鐘須花160億年才會產生1秒的相對誤差。此外,透過系統分析,這兩台原子鐘的不準確度(inaccuracy)為7.2×10-18,這是世界上首次的成果,相較於目前用來定義「秒」的微波銫原子鐘,其準確度高了一百倍。

現代科技簡介 Introductory Modern Technology
【2014諾貝爾物理獎特別報導】藍光─把嶄新的光明帶到世界的角落

【2014諾貝爾物理獎特別報導】藍光─把嶄新的光明帶到世界的角落

一個發光二極體,是由好幾層的半導體物質所構成的。在LED裡面,電直接被轉化成光(光子),與其他光源相較更為節能,因為其他的光源將大部分的電轉換成熱能,只有少部分的電轉換成光。白熾燈也好,鹵素燈也罷,都是使用電流加熱燈絲來發光。之前被稱為節能燈具的螢光燈,則是藉由電來激發氣體,進而產生光和熱。在LED燈問世後,螢光燈的節能稱號便拱手讓出。 因此,相較於以往的照明設備,新的發光二極體僅需少許的能量。今日,LED燈還在持續不斷地改良,只為追求更加節能,讓每單位輸入電能所達到的光通量愈來愈高。關於一顆LED燈的最新記錄是每瓦300流明(300 lm/W),相較之下,一般白熾燈泡只有每瓦16 流明,日光燈管頂多每瓦70流明(瓦是電功率的單位,流明則是光通量的單位)。由於全世界的用電量中有四分之一用於照明,LED燈的貢獻就是大大節省世界的能源。 LED燈也比其他照明設備長壽。在燈絲被燒壞前,白熾燈可以使用約1千個小時,螢光燈則為1萬個小時,而LED燈可以使用約10萬個小時,因此使用LED燈能讓物料的耗損顯著地縮小。 從半導體中產生光 LED科技與當今的行動電話、電腦和所有依據量子現象的電子裝置,有著相同的工藝。發光二極體摻雜數層半導體材料:n型層的多數導電粒子為帶負電荷的電子,而p型層則缺少電子,其多數導電粒子為被描述成帶有正電荷的電洞。 在這兩者之間是一個活性層,當半導體通上電以後,就會驅動在其間帶有負電荷的電子與帶有正電荷的電洞。電子和電洞相遇時就會重新結合並發光。至於光的波長則完全要看半導體的材質。用七彩的彩虹來觀察,藍光屬於短波光的一端,所具能量較高,只有某些物質能產生藍光。

紫外光發光二極體(UV LED)

紫外光發光二極體(UV LED)
台中縣縣立中港高級中學物理科王尊信老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所謂紫外光發光二極體指的是發光波長在紫外光區域的發光二極體。紫外光發光二極體又可以區分為三種波段:第一段是 UVA、第二段是 UVB、第三段式 UVC。

UVA 指的是發光波長在 $$320~$$400$$ 奈米。UVB 指的是發光波長在 $$280$$~$$320$$ 奈米、UVC 指的是發光波長在 $$280$$ 奈米以下。

UVA 因為最接近紫光,所以又可被稱為近紫外光(Near UV, NUV)。UVC因為接近X光,遠離紫光,所以被稱為深紫外光(Deep UV, DUV)。

UVA因為相對於其他紫外光而言波長較長,再加上核酸與蛋白質對這個波段的吸收比較低,因此近紫外光對生物體的損害較輕的紫外光。

雷射二極體

雷射二極體 (Laser diode)
臺中縣縣立中港高級中學物理科王尊信老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所謂雷射二極體是指利用二極體做成的雷射,屬於半導體雷射的一種。目前市面上常用的紅光雷射筆,就是一種雷射二極體。

常見的雷射二極體依照波長來區分,可以分為紅外線雷射、紅光雷射、藍光雷射與綠光雷射。常見的紅外線雷射大多是由砷化鎵(GaAs)所組成、常見的紅光雷射則由砷化鋁鎵(AlGaAs)或磷化鋁鎵銦(InGaAlP)所組成、常見的藍光雷射與綠光雷射則是由氮化銦鎵(InGaN)所組成。

發光二極體照明(LED lamp)

發光二極體照明(LED lamp)
台中縣縣立中港高級中學物理科王尊信老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所謂發光二極體照明是指利用發光二極體作為照明光源的裝置。由於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 LED)具有省電、發熱少的特性,因此在近幾年,高效率發光二極體的研究成功以後,迅速滲透進照明市場,目前雖還未能全面取代日光燈的地步,但在電腦與手 機液晶螢幕的背光源,已能逐漸取代原本的日光燈成為新的背光源。

藍光雷射(Blue laser)

藍光雷射(Blue laser)
台中縣縣立中港高級中學物理科王尊信老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所謂藍光雷射泛指發出藍色可見光的雷射,常見的藍光雷射發光波長應界在360到480奈米。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藍光雷射是由中村修二(Nakamura)在日亞化學(Nichia)公司研發出來的氮化銦鎵雷射。

常見的藍光雷射結構,由n到p可以分成以下幾層:

半導體能帶與能隙

半導體 (Semiconductor) 能帶與能隙
高雄市立高雄女子高級中學物理科蔡宗賢老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能帶結構與能隙

首先從單一原子開始,原子有分立的能階,當二個原子靠近時,每個能階分裂成一個上部和一個下部的階層,使得電子離開原來能階的位置。有更多的原子靠近形成固體時,階層的數量就會增加,因而形成能帶。

半導體包含許多能帶。最高的已佔滿電子的能階和最低空著電子的能階之間,形成一個大的能量差異,然後在能帶形成以後,已佔用的能帶和空著的能帶之間很可能會形成一個能隙。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