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論

大爆炸紀念日:六個宇宙大爆炸的迷思

西元1964年,兩位來自美國新澤西州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試圖架設一個更好的天線,結果卻意外揭開了宇宙的起源。阿諾‧彭齊亞斯(Arno Penzias)和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所接收到的無線電嘶嘶聲,為第一次證實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信號。這個遺留輻射(relic glow)源於大爆炸,並散布在整個宇宙。 這個發現證實了大爆炸理論,也是現今對宇宙起源的最佳解釋。彭齊亞斯和威爾森也因這項發現而獲得了諾貝爾獎。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已經幫助我們了解宇宙的年齡、形狀和組成,以及相關的發展細節。但幾乎與每一個新發現一樣,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而來的是更加令人傷腦筋的新問題。

[影音] 102年物理教師增能研習-宇宙學示範教學&宇宙學新知

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物理學科中心102年度課綱微調課程教師增能研習計畫
主持人:高涌泉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
講師:陳義裕 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  高文芳 教授(國立交通大學物理研究所)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思亮館國際會議廳
時間:2013年11月26日(二) 

教材下載連結

1.宇宙學示範教學(陳義裕教授)

102年度物理課綱微調課程教師增能研習計畫-宇宙學

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物理學科中心102年度課綱微調課程教師增能研習計畫

  1. 參加對象:各公私立高中職物理科教師
  2. 研習主題:宇宙學 
  3. 授課講師:陳義裕 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  高文芳 教授(國立交通大學物理研究所)
  4. 研習地點: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思亮館國際會議廳
  5. 研習時間:2013年11月26日(二)

 

1126物理研習

11/26物理研習-高文芳教授

黑洞的大小–史瓦茲半徑(Schwarzschild Radius)

黑洞的大小–史瓦茲半徑(Schwarzschild Radius)
臺南市私立光華女子高級中學物理科楊盛智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蔡志申教授責任編輯

黑洞(Black Hole)已是家喻戶曉的名詞,原本的名稱其實是:「重力完全塌縮的星球」,直到1967年由惠勒【註1】(John Archibald Wheeler)提出「黑洞」一詞予以取代,至於黑洞形成的條件及範圍為何?早在1916年卡爾‧史瓦兹(Karl Schwarzschild,1873-1916)即求得,根據史瓦兹的說法,如果一個不自轉、不帶電的重力天體,其半徑小於一個特定值,天體將會發生劇烈收縮而坍塌,這個半徑就叫做史瓦兹半徑,在這個半徑內時空嚴重變形,不只天體本身會被吸入,就連發射的光(電磁波)都會被吸收,故呈現「黑漆漆」一片。

暗能量(Dark energy)

暗能量(Dark energy)
臺中縣立中港高級中學物理科王尊信老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所謂暗能量是就指在宇宙中,不發射光子也不吸收光子的能量,占整個宇宙的三分之二,是組成宇宙最重要的成員,但是因為它均勻分布在宇宙中,所以無法界由堆聚或欠缺而測出它的存在,另外它也無法藉由發射或吸收電磁波加以觀測,因此目前我們對這種能量所知非常有限。

3K宇宙微波背景輻射(3K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

3K宇宙微波背景輻射(3K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
臺南市私立光華女子高級中學物理科楊盛智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蔡志申教授責任編輯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簡稱「背景輻射」,又稱「$$3K$$ 背景輻射」),因為光譜特徵約和絕對溫度 $$3K$$ 的黑體輻射相同而得名,而呈現的頻率屬於微波範圍。

哈柏定律(Hubble’s law)

哈柏定律(Hubble’s law)
臺南市私立光華女子高級中學物理科楊盛智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蔡志申教授責任編輯

1929 年美國天文家哈柏(Edwin Hubble,1889-1953)對星系作光譜分析時,發現遙遠的星系在光譜上呈現紅位移,也就是說星系正遠離我們而去,且距離愈遠的星系遠離的速度愈快,徑向的遠離速度(radial velocity)與距離成正比,此關係式被稱為哈柏定律(Hubble’s law):

$$v=H_0{D}$$

暗能量(Dark Energy)

暗能量(Dark Energy)
國立彰化高級中學物理科李明中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蔡志申教授責任編輯

愛因斯坦在1916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中,為了修正原來方程式所導致的變動宇宙,刻意加入了宇宙常數項修正,以產生相斥力量與重力抗衡,建立符合當時大多數人所深信的靜態宇宙。但後來哈伯的觀測確認了宇宙確實在膨脹,宇宙常數的說法便成了令愛因斯坦懊悔不已的錯誤。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研究歷程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的研究歷程
國立彰化高級中學物理科李明中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蔡志申教授責任編輯

根據宇宙形成的「大爆炸理論」,我們的宇宙是在 $$137$$ 億年前一次猛烈爆炸後形成,隨著宇宙不斷膨脹,溫度也逐步下降。宇宙誕生初期,壓力、密度皆極大,高能量光子充斥整個空間,與電子和質子不斷作用,這時期的宇宙是不透明的。

暗物質(Dark Matter)

暗物質(Dark Matter)
國立彰化高級中學物理科李明中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蔡志申教授責任編輯

在宇宙學中,暗物質是指那些不發射任何光及電磁輻射的物質。人們目前只能通過引力產生的效應得知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質的存在。

暗物質存在的最早證據來源於對球狀星系旋轉速度的觀測。現代天文學透過星系轉動曲線、引力透鏡、宇宙中大尺度結構形成、微波背景輻射等研究證據,顯示宇宙中 $$85-90\%$$ 的質量不帶有電磁交互作用。這些暗物質只透過引力作用而顯現它們的存在。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