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天體運動
2016年的天文大小事

2016年的天文大小事

2016年的天文大小事
高瞻計畫特約編譯葉承効/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王名儒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Astronomy Calendar of Celestial Events for Calendar Year 2016

2016年的天文事記包括觀賞月球盈缺、流星雨、日蝕月蝕、天體的合衝等諸多天文現象的日期與時間。本文所列出的,幾乎都是大家用肉眼就可以觀賞的天文事件,不過有一些仍會需要雙筒望遠鏡,才能看到最佳的景觀。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本文所述時間皆為世界標準時間(UTC),並非臺灣的當地時間。

▉ 一月

◕ 3-4日的象限儀座流星雨──象限儀座流星雨屬於中大型的流星雨,最高峰時可以達到每小時40顆流星。象限儀座流星雨來自2003年發現的熄火彗星2003 EH1所殘留的宇宙塵。每年的一月1日至5日都可以觀賞到這場流星雨,而今年的峰期將會是3日的晚上至4日的清晨。雖然當天的娥眉月會影響最亮的流星的可視度,但是如果耐心等待,還是可以觀賞到壯觀的流星雨。最好的觀賞地點會是午夜後光害小的場所。流星會從牧夫座的方位射出,但是整個天空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蹤影。

天文
[影音] CASE電影講座:百年熒惑說分明 ─ 從「絕地救援」談太空探險

[影音] CASE電影講座:百年熒惑說分明 ─ 從「絕地救援」談太空探險

[影音] CASE電影講座:百年熒惑說分明 ─ 從「絕地救援」談太空探險

◕ 講者:陳文屏 (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所長)

◕ 時間:104年11月6日(五)19:00-21:00

◕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 思亮館國際會議廳 

火星大概是最引人入勝(以及煩惱)的天體之一。它雖然不像彗星般來無影去無蹤,形狀又變化莫測,但卻讓古今觀察者摸不著頭緒;暗紅的外觀引發血光戰爭的聯想,使得「火星人」幾乎成了「外星人」的代名詞,到底怎麼回事?我們從您我都知道的東西開始,然後談到我自認知道些皮毛,而猜想您可能不知道的事情,然後說說我也不知道的事情。當然,無論如何還是要想辦法把隊友從火星拯救回來,所以讓我分享觀賞「絕地救援」的心得,談談探索甚至殖民火星,以及進一步太空探險有哪些挑戰,以及目前的進展。

天文學家解讀愛因斯坦環現象 推論SDP.81前景星系的黑洞質量大於3億個太陽

天文學家解讀愛因斯坦環現象 推論SDP.81前景星系的黑洞質量大於3億個太陽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所104年9月30新聞稿

Einstein-ring-SDP.81-2-sq

Highest-resolution observation ever of the gravitational lens system SDP.81, and its Einstein ring. Image via ALMA (NRAO/ESO/NAOJ); B. Saxton NRAO/AUI/NSF

由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黃活生博士後研究、蘇游瑄助研究員、松下聰樹副研究員等3人組成的研究團隊,針對天文望遠鏡「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tacama Large Millimeter/ submillimeter Array, ALMA)所拍攝之一張史上解析度最高的重力透鏡影像(此例形成「愛因斯坦環」現象),近日完成新的分析並發表論文。他們推論在這個名為SDP.81的重力透鏡系統的中心位置,應該有個不小的黑洞,且估算出此黑洞質量超過3億個太陽。由於黑洞質量的測量,是釐清黑洞宿主星系和黑洞共演化形成過程的關鍵,標示著ALMA望遠鏡具備探索最新前沿科學領域的重要進展,《天文物理學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於2015年9月28日刊登這項研究成果。

研究團隊此次分析的重力透鏡影像,是ALMA於去年12月首次啟動完整最大陣列組態進行天體觀測時,對SDP.81系統所取得的資料組,於今年2月公開給全球天文學家分析使用。這張罕見美麗的光環影像,呈現包括人類居住的地球在內,最長距離為120億光年的三個天體,因位置與重力所呈現的特殊關係。

宇宙的形成與演進
[講座] [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14]一方程式見宇宙

[講座] [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14]一方程式見宇宙

2015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第14期-「一方程式見宇宙:愛因斯坦方程式100周年」
To see the universe in an equation

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可說是二十世紀的兩大物理學革命,兩者突破了古典物理學的侷限,分別成功詮釋了宏觀宇宙與微觀宇宙的世界。探索講座在 2013 年以「沒人懂的量子世界」為題,一探微妙的量子力學領域;今年適逢廣義相對論發表一百週年,探索講座將再次挑戰艱鉅的任務,引領大家「一方程式見宇宙」,一次八講,搞懂廣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是物理學家透過宇宙的質能分佈,鋪陳時空變化的一種方式;既均衡又美麗的愛因斯坦場方程式,描述了宇宙從誕生到消亡的演化歷程,上下四方、古往今來,無所不包。然而廣義相對論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在試誤修正的過程中,理論學家使其更趨近於宇宙的真相;廣義相對論也不是純粹的紙上理論,當天文學家試圖用觀測結果加以驗證時,也發現了廣義相對論有其應用價值。這些曲折奧妙的過程,值得你我來巡禮一番。

本次講座循序漸進,初講提綱挈領,先帶大家一窺廣義相對論的概貌;接下來三講將以重力透鏡等天文觀測結果,說明廣義相對論的實證結果,尋找系外類地行星的實際應用,以及如何藉此認識宇宙的演變。在後續的講次中,也會涉及暗物質與暗能量、黑洞與霍金輻射、量子重力場論等等,較為晦澀難明的主題,並嘗試以數學的形式加以解決。無論你對於廣義相對論有多少認識,相信這次講座都將在你的腦海中,激盪出新的火花。

太空探測
發現比地球大一點又老一點的親戚

發現比地球大一點又老一點的親戚

發現比地球大一點又老一點的親戚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美國航太總署(NASA)Ames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克卜勒研究團隊天文學家Jon Jenkins等人,從克卜勒任務(Kepler mission)觀測資料庫中新確認克卜勒452b(Kepler-452b)的確為系外行星,使已確認的系外行星數量達到1030顆:此外,克卜勒452b不僅母恆星與是與我們太陽類似的G2型類太陽恆星,且位在其母恆星的適居區中,更讓這些天文學家興奮的是它的大小幾乎與地球相同,是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適居區系外行星中最小的,也是迄今為止與地球最相似的系外行星(但只是相近,不代表就是另一顆地球)。除了克卜勒452b之外,這些天文學家還宣布了另外11顆小型的適居區系外行星候選者(habitable zone candidate planets)。今年是發現首顆系外行星的20週年,這些發現是系外行星探測史上一個重要的躍遷,代表著離發現另一顆地球的時日愈來愈近了。

觀察和認識星空
2015年觀星大事記

2015年觀星大事記

2015年觀星大事記
高瞻計畫特約編譯葉承効/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王名儒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Astronomy Calendar of Celestial Events for Calendar Year 2015

今年的觀星大事記涵括了觀賞月球盈缺、流星雨、日蝕月蝕、天體的合衝等諸多天文現象的日期與時間。雖然這裡所列出的幾乎都是大家用肉眼就可以觀賞的天文事件,不過有一些仍會需要雙筒望遠鏡,才能看到最佳的景觀。本文的所列時間皆為中原標準時間。

天文
惠更斯 (Christiaan Huygens) 專題

惠更斯 (Christiaan Huygens) 專題

2005年1月14日,歷經了七年的行星際旅程,歐洲太空總署的惠更斯號 以降落傘登陸在土星最大衛星─泰坦,完成一次歷史性的著陸。

惠更斯〈1629-1695〉,荷蘭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 土衛六的發現者,主要的功績是研究了「擺動的規律」,發明了擺鐘;光的波動理論的創立者;對動力學作出最早的貢獻,包括建立圓周運動的數學理論。他還發現了獵戶座大星雲和土星光環的真實形狀, 10年前登陸泰坦的惠更斯號便是以他命名。

宇宙的形成與演進
偵測到大爆炸微波輻射的研究持續受到質疑

偵測到大爆炸微波輻射的研究持續受到質疑

偵測到大爆炸微波輻射的研究持續受到質疑
高瞻計畫特約編譯葉承効/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高涌泉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Criticism of Study Detecting Ripples From Big Bang Continues to Expand

今年三月,宇宙銀河系外偏振背景影像(Background Imaging of Cosmic Extragalactic Polarization,以下簡稱BICEP)團隊透過位於南極的BICEP2望遠鏡,觀測到宇宙大爆炸所產生的重力波。若此研究屬實,那麼將是近現代最重要的宇宙學研究成果,因為這證明了宇宙大爆炸理論。但是自從該團隊的研究成果問世以來,就一直不斷有學者提出質疑。

1280px-South_pole_spt_dsl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關於宇宙開始的理論,在過去三十年的核心理論是建立在「大爆炸」及「暴脹」之上。所謂的暴脹是指大爆炸後的10−36秒開始,持續到大爆炸後10−33至10−32秒的宇宙空間膨脹狀態,並在宇宙中留下重力波波紋。暴脹解釋了宇宙的起源,以及宇宙的諸多特性。

歐洲太空總署最近使用普朗克衛星(Planck Satellite)的數據證明BICEP2所觀測的宇宙中含有足量的星際間塵埃,可能會影響望遠鏡所得到的觀測影像。首位針對BICEP研究成果提出星際間塵埃變數的學者佛洛格(Raphael Flauger)認為「顯而易見地,大部分的信號都是由星際間塵粒所造成的。」

發現殭屍星球?

發現殭屍星球?
高瞻計畫特約編譯 柯廷龍/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王名儒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NASA’s Hubble Finds Supernova Star System Linked to Potential “Zombie Star”

天文學家很可能有機會藉由哈伯望遠鏡發現一種奇妙的現象:在一個微弱超新星(supernova)爆炸之後,留下了一顆與眾不同的「殭屍星球」(zombie star)。

這顆推論的「殭屍星球」原本該是顆白矮星(white dwarf),它隸屬於星系NGC1309,距離地球1.1億光年。專家們觀測到這顆星球的旁邊有個藍色星球的伴星(companion star)。白矮星從其伴星吸取能量,使得白矮星產生核融合反應(nuclear reaction)並且爆炸。

14-212_0

本圖由上方的白色X符號,標記出NGC 1309螺旋狀星系中的2012Z超新星爆炸發生地點。兩張小圖是由哈伯望遠鏡在超新星爆炸前後捕獲的珍貴照片。(Image Credit: NASA, ESA)

這個超新星的名稱是SN2012Z,於2012年被Lick天文台的超新星搜尋團隊(Lick Observatory Supernova Search)發現。SN2012Z被歸類為Iax型超新星,目前天文學家已經觀測出30多個這種Iax型超新星,因為它的爆炸威力較弱,也有人稱這類現象為迷你超新星(mini-supernova)。

一般的超新星爆炸,通常會讓爆發的恆星毀滅殆盡,不過像Iax型這種超新星爆發,卻會留下苟延殘喘的白矮星。Iax型超新星與Ia型超新星相似,由於後者具有極大且固定的爆發強度,對於衡量宇宙星系間距離及其擴展非常重要。只可惜天文學家們還尚未獲得完整的la型超新星形成資料。所以若能夠觀察到 Iax型超新星的形成方式無疑是一大發現,讓人也能對Ia型超新星的形成機制有旁敲側擊的了解。

來自遠古的超級大地球

來自遠古的超級大地球
高瞻計畫特約編譯 柯廷龍/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王名儒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Exoplanets found orbiting former extragalactic star

PW-2014-06-05-Stuart-extragalactic-exoplanet

來自遠古的流浪者們:卡普坦星和其行星。根據推論,卡普坦星和其行星來自被銀河系吸收掉的一個矮星系。從照片中可以一覽兩星系融合時,星星流動的壯麗景觀。(照片提供者:加州大學的Victor Robles, James Bullock , Miguel Rocha and Joel Primack等人)

由英國倫敦大學瑪莉王后學院Guillem Anglada-Escudé博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顆與眾不同的星球dubbed Kapteyn b,這可能是人類所知最古老的適居行星(habitable planet)。

這顆源自太陽系外的星球已經約有115億歲的高齡了,比地球老了約2倍。這個發現讓科學家們改變對適居行星歷史的想法,原來早在遠古就有適居星球的存在。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