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測到大爆炸微波輻射的研究持續受到質疑

偵測到大爆炸微波輻射的研究持續受到質疑

Print Friendly

偵測到大爆炸微波輻射的研究持續受到質疑
高瞻計畫特約編譯葉承効/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高涌泉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Criticism of Study Detecting Ripples From Big Bang Continues to Expand

今年三月,宇宙銀河系外偏振背景影像(Background Imaging of Cosmic Extragalactic Polarization,以下簡稱BICEP)團隊透過位於南極的BICEP2望遠鏡,觀測到宇宙大爆炸所產生的重力波。若此研究屬實,那麼將是近現代最重要的宇宙學研究成果,因為這證明了宇宙大爆炸理論。但是自從該團隊的研究成果問世以來,就一直不斷有學者提出質疑。

1280px-South_pole_spt_dsl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關於宇宙開始的理論,在過去三十年的核心理論是建立在「大爆炸」及「暴脹」之上。所謂的暴脹是指大爆炸後的10−36秒開始,持續到大爆炸後10−33至10−32秒的宇宙空間膨脹狀態,並在宇宙中留下重力波波紋。暴脹解釋了宇宙的起源,以及宇宙的諸多特性。

歐洲太空總署最近使用普朗克衛星(Planck Satellite)的數據證明BICEP2所觀測的宇宙中含有足量的星際間塵埃,可能會影響望遠鏡所得到的觀測影像。首位針對BICEP研究成果提出星際間塵埃變數的學者佛洛格(Raphael Flauger)認為「顯而易見地,大部分的信號都是由星際間塵粒所造成的。」

普朗克衛星於2008年發射,進行宇宙輻射的調查與研究。普朗克衛星可以透過許多頻率波長比較宇宙的亮度,來分辨星際間塵埃的特殊信號。相較之下, BICEP2望遠鏡則只能使用150吉赫的頻率進行觀測。

但是使用普朗克衛星數據的學者中,也對這樣的數據是否能全盤推翻BICEP的研究成果感到存疑。奧賽研究院的學者奧蒙特(Jonathan Aumont)說:「我們的研究從未意味著他們完全沒有測量到來自宇宙的訊號。由於兩個團隊所用的觀測技術與訊號處理方式相當不同,我們無法確定BICEP的結果有多少部分來自塵埃。」

但普朗克團隊與BICEP團隊都同意這並非研究的結束,相反地,透過雙方在觀測技術與數據結果的交流,運用更縝密的比較與研究後,仍然可以在宇宙物理學上有極大的突破。BICEP團隊目前已向普朗克團隊取得其數據進行分析。

即使重力波或許未必BICEP所觀測到的那麼強,但是普朗克衛星的數據並無法證明重力波不存在。芝加哥大學的宇宙物理學者透納(Michael S. Turner)說:「這將是一場長期抗戰,但是若可以找出早期宇宙的真相,那麼一切努力就都值得了。星際間塵埃一直是天文物理學和宇宙物理學研究的主要障礙,它遍布宇宙,而我們對他的了解卻又是那麼地少。」但是也有學者抱持較悲觀的態度。如普林斯頓大學的斯坦哈特(Paul J. Steinhardt)則認為 BICEP2的研究報告應撤回,學者都應該回到「好的」科學研究。

BICEP團隊的主要研究員柯瓦克(Luka Kovac)承認對於星際間塵埃的研究與發現來自暴脹的重力波相比,不會那麼引人注意,但是他說道:「在實驗的過程中,科學家必須與為了獲得答案所投入的一切努力保持距離。……如果我們的觀測或分析有嚴重錯誤,那將是讓我最失望的事。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星際間塵埃對於信號的貢獻究竟是多少。」

普林斯頓大學的天文物理學者佩吉(Lyman Page)說這整個事件示範了科學的崎嶇進展:「退一步看,有人能夠完成一項對於宇宙的精確測量,這個結果被大家充分討論,然後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被另一項測量駁斥,這實在是驚奇之事。這證明了這是一個健全的研究領域。」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3 +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