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葉蟲

三葉蟲的二三事(三)

三葉蟲的二三事(三)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蔡哲銘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根據化石的紀錄可知在寒武紀初期,三葉蟲就已有很多的種類,且廣泛分佈在各地,之後三葉蟲快速演化,到寒武紀中期,極為興盛。不過寒武紀末期時,發生了三次的三葉蟲滅絕。到了奧陶紀初,三葉蟲適應輻射,可能是因為他的天敵也在之前大量滅絕,所以進入奧陶紀時,得以再次輻射演化;但是奧陶紀晚期,又再次出現物種滅絕的情形,三葉蟲的種類就大量的減少了。志留紀、泥盆紀時,持續減少。到了石炭紀、二疊紀時,就只剩下極少數幾個種屬,最後在古生代結束時,正式宣告完全滅絕。

三葉蟲的二三事(二)

三葉蟲的二三事(二)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蔡哲銘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二)胸部:三葉蟲的中間部分即為胸部,和頭甲不一樣的是它有分節,且每一節往左右兩側各生出一對節肢,胸部構造可分為軸部(中軸)和兩側的肋部(肋葉),是由背溝所分開。這兩個部分都是由各自獨立但互相連接的節組成,數目則可多達四十多節。

軸節:每一個軸節前後各有一個關節半環,而和次一個軸節間,則有關節溝分開。有時軸節上會有疣狀突起,稱為中疣,有時亦有軸刺。

肋節:每一個肋節上有肋溝,形狀深淺具變化,每個肋節間則是由間肋溝分開,在肋節的邊緣有時也有刺,稱為肋刺。

三葉蟲的二三事(一)

三葉蟲的二三事(一)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蔡哲銘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劉德慶教授責任編輯

三葉蟲的名字就是根據它的外部形狀而來,不論縱看或是橫看都是三葉。橫向看是由頭至尾分成「頭甲」(cephalon)、「胸部」(thorax)、「尾甲」(pygidium)三部。若由縱向來看,則可分為中央的「軸部」(Axis)和兩側的「肋部」(Pleural lobe),而大小自 5 公釐(Agnostus)到700公釐(Uralichusribeiroi)不等。但若說到三葉蟲的內部構造,目前我們所知的非常少,因為生活環境的關係,能夠成為化石而保存下來的,只有硬的甲殼部分,由目前化石上見到的一些器官和肌肉組織,可以指出他們的相關位置,卻無法知道確切的功能。下面就從三葉蟲的頭部開始介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