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族元素

主族元素(Main Group Elements)

主族元素(Main Group Elements)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學士生張育唐/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陳藹然博士責任編輯

主族元素,是指在元素週期表當中,s區(s-block)與p區(p-block)的元素。若用IUPAC對於元素的族的命名,則分別是1、2、13、14、15、16、17、18一共八個族的元素。在傳統對於族的CAS命名裡面,則分別是IA至VIIIA族元素。

12族的鋅、鎘、汞等元素,雖然說一般會併入d區的過渡金屬討論,然而其s與d軌域均填滿,因而具有一部份的主族元素性質,因此也有一些人主張,將12族元素算入主族元素。

主族元素佔據了宇宙,以及自然界、 生命體當中大部分的重要角色。組成生物體主要成分的碳、氫、氧、氮、磷、硫等,均是屬於主族元素當中的非金屬元素。主族元素除了氫以外,依照其性質,又有 鹼金屬、鹼土金屬、類金屬、半金屬、非金屬、鹵素、惰性氣體等分類。其中鹼金屬、鹼土金屬分別佔據了第1族與第2族,但不包含氫;而鹵素與惰性氣體則對應 了第17族與第18族。中間的13、14、15、16族,則較少有習慣稱呼;一般以硼族、碳族、氮族(pnictogen)、氧族(chalcogen) 等來表示。

氫(Hydrogen)的性質

氫(Hydrogen)的性質
國立林口高級中學化學科林明祥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陳藹然博士責任編輯

地殼中蘊藏最豐富的元素是氧,而宇宙中含量最豐富的元素是氫,氫大約佔據宇宙質量的75%。自然界中,氫元素的分佈也是十分廣泛,不過大多存在於化合物中,如水、石油、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有機化合物,而僅少數以氫分子(H2)形式存在。而在恆星上,氫則以電漿態形式存在。

氫是最簡單的元素,原子序為1,位在元素週期表第一位,元素符號為H,其原子質量為1.00794 amu。氫原子本身沒有中子,僅由一個質子與電子構成。

 

 

 

 

鋇(Barium)

鋇(Barium)
高雄市立女子高級中學化學科洪瑞和老師/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張祖辛副教授責任編輯

鋇是一種柔軟、銀白色的鹼土金屬,因活性相當大,在自然界中沒有元素單質態自然產出。自然產出的礦物主要是不溶的硫酸鋇和碳酸鋇。

鹼土金屬的硫化物具有磷光現象,即它們在受到光的照射後在黑暗中會繼續發光一段時間。鋇正是因這一特性而開始被人們發現的。17世紀在義大利的波倫亞城(Bologna)有一個名叫卡仙羅拉(Casciarola)的鞋匠發現了當地出產的重晶石(硫酸鋇)的磷光現象。這一發現引起了當時學者們的研究,於是重晶石就被稱為”波倫亞石(Barium)”。

1779年瑞典化學家舍勒(Scheele K. w. 1742~1786)首次證明了重晶石不是石膏(硫酸鈣),也不是方解石(碳酸鈣)。他從重晶石中製備出一種新的土稱為Baryta重土(氧化鋇)。明確指出重土和石灰(氧化鈣)是不同的物質。一些化學家曾想把它分解但都沒有成功。直到1800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打(Volta A. 1745~1827)發明電池後,重土才被分解。1808年英國化學家戴維(Davy H. 1778~1829)電解氧化鋇和氧化汞的混合物,首次獲得了金屬鋇。鋇被稱為Barium,名詞是源自重晶石的名稱。該詞源於希臘文bary,意思是”重的”,元素符號為Ba,中文為鋇。

鉀(Potassium)

鉀(Potassium)
高雄市立女子高級中學化學科洪瑞和老師/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張祖辛副教授責任編輯

鉀的性質
鉀的外觀以及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均與鈉相似,同樣都是由戴維電解熔鹽發現,但鉀比鈉更活潑。鉀由三種同位素組成,其中39K含量達93.08%,其次是40K(有放射性),含量0.0118%和41K含量6.88%。所以鉀有微弱的放射性,而鈉則沒有。工業上,鉀的冶煉並不是電解熔融態的氯化鉀,因鉀金屬的活性太大,過於危險;比較安全的方法是在850℃下,將鈉與氯化鉀作用:Na(l) + KCl(l) → K(g) + NaCl(l),利用Le châtelier原理,移除混合物中的鉀蒸氣後,便可使反應向右進行。

鉀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正常成人體內鉀總量為120g左右,98%存在於細胞內,是細胞液的主要陽離子。鉀和鈉的無機化學特性雖然很相似,但在許多代謝過程中,生理活性卻大不相同,甚至起抗頡作用。例如鉀離子是丙酮酸酶的啟動劑,能加速蛋白質合成速度和肌肉組織的呼吸作用;而鈉離子對這兩種過程起抑制作用。人缺鉀會四肢無力、腹脹、心律紊亂、神志不清,甚至死亡。

硼(Boron)

硼(Boron)
高雄市立女子高級中學化學科洪瑞和老師/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張祖辛副教授責任編輯

硼的名稱boron主要源自於阿拉伯語,指其礦物:硼砂。人類幾千年前就知道硼砂這礦物,但直至英國化學家戴維(Davy)、給呂薩克等人,利用電解產生的鉀金屬,還原無水硼酸後,才得到單質硼,並確認它為一新的元素。硼的原子序5,元素符號是B;為三價的非金屬元素,自然界中沒有游離態的硼。它主要以硼砂(borax)以及各種硼酸鹽形式存在。硼酸含于某些溫泉水中。硼酸鹽礦物有硼砂Na2B4O5(OH)4 • 8H2O、方硼石2Mg3B8O15 • MgCl2、斜方硼砂Na2B4O7•4H2O等。土耳其及美國是世界上硼的主產地。單質硼的冶煉是利用硼的氧化物與金屬如鎂、鋁作用而得。較純的硼則是用硼的鹵化物與氫氣在高溫下反應還原而得。

硼有兩種穩定的同位素:11B(80.1%)、10B(19.9%)。單質硼屬於原子晶體,已知有多種的同素異形體存在。無定形硼是褐色,性質較活潑,能與許多非金屬直接結合。而結晶硼是黑色,硬度非常高(莫氏硬度約9.5),性質不活潑,不與HF、HCl作用,但可和熱的高濃度過氧化氫、硝酸、硫酸等作用。室溫下硼即可與氟化合反應;加熱則可與氯、溴、氧及硫作用。硼的主要用途在半導體作為摻雜物、核反應控制系統及殺蟲劑、防腐劑、化學合成試劑、硼玻璃和陶瓷、工程材料(B4C)等。

鈉(Sodium)

鈉(Sodium)
高雄市立女子高級中學化學科洪瑞和老師/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張祖辛副教授責任編輯

在19世紀初伏打(Volta A. G. 1745~1827)發明了電池後,各國化學家紛紛利用電池分解水並獲得了成功。英國化學家戴維(Davy H. 1778~1829)利用電池分解各種物質的實驗研究。他希望利用電池將苛性鉀分解為氧氣和一種未知的”基”。因為當時化學家們認為苛性鹼也是氧化物。他先用苛性鉀的飽和溶液實驗,所得的結果卻和電解水一樣,只得到氫氣和氧氣。後來他改變實驗方法電解熔融的苛性鉀時,發現在陰極上出現了具有金屬光澤的、類似水銀的小珠,其中一些小珠立即燃燒並發生爆炸形成光亮的火焰,而另一些小珠不燃燒只是表面變暗,覆蓋著一層白膜。他把這種小小的金屬顆粒投入水中立即起火焰,在水面急速奔躍並發出響聲。就這樣,戴維在1807年發現了金屬鉀。幾天之後,他又從電解苛性鈉中獲得了金屬鈉。戴維將鉀和鈉分別命名為”Potassium”和”Sodium”,因為鉀是從草木灰(Potash)、鈉是從天然鹼-蘇打(Soda)中得到的。鈉的元素符號Na來自其拉丁文”Natrium”。鈉離子可溶在水中,地球的海水中含有的主要鹽類即為氯化鈉。鈉有極強的黃色焰色,其中最有名的是鈉蒸氣D線(鈉雙黃線589.6;589.0nm)

鋅及ⅡB族元素的通性 (Zinc and ⅡB Group Elements)

鋅及ⅡB族元素的通性 (Zinc and ⅡB Group Elements)
高雄市立女子高級中學化學科洪瑞和老師/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張祖辛副教授責任編輯

鋅、鎘、汞為鋅族元素,又稱ⅡB族元素。鋅族元素原子的價電子組態為 (n-1)d10ns2,最外層電子與鹼土族相同,只有2個s電子,但鹼土族原子次外層具有8個電子 (Be只有2個),而鋅族元素原子的次外層則有18個電子,所以ⅡB族與ⅡA族最外層電子數雖然相同,但因d軌域對原子核的遮蔽效應比s、p軌域電子小得多,因此鋅族元素的有效核電荷較大,對最外層s電子的吸引力比鹼土金屬強,與同周期的鹼土金屬相比,原子半徑和離子半徑都較小,活性較低。又因為鋅族元素d軌域已填滿,一般形成+2價氧化數,只有汞具有+1價的亞汞離子Hg22+

鋅族金屬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低熔點和低沸點。其熔點、沸點不僅低於鹼土金屬,還低於銅族金屬。並按Zn→Cd→Hg的順序下降。汞是金屬中熔點最低的元素,而且是室溫下唯一的液態金屬,有流動性。鋅族金屬為低熔點金屬(熔點Zn: 419℃,Cd: 321℃,Hg: -39℃)。

碘 (Iodine)
高雄市立女子高級中學化學科洪瑞和老師/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張祖辛副教授責任編輯

1. 碘的發現簡史:

法國人庫瓦特 (Courtois B. ,1777-1838) 在1811年用濃硫酸處理海藻灰母液時,製得了單質碘。庫瓦特出生於法國,他的父親是一家硝石工廠的廠主,庫瓦特一面在硝石廠工作,一面在第戎學院學習,與化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在第戎附近的諾曼第海岸有許多淺灘,海生植物受潮水衝擊漂浮到淺灘上,在退潮時,庫瓦特就去那裡採集藻類植物。他把它們燒成灰,用水浸取就得到一種溶液,蒸發那些溶液就可以得到Na2CO3、NaCl、KCl和硫酸鹽等。

1811年的一天,庫瓦特加入了過多的硫酸處理海藻灰時,有紫色的蒸氣組成美麗的雲朵冉冉上升,並伴有類似氯氣的氣味。這些蒸氣在冷的物體上凝結後並不生成液體,而是成為一種暗黑色的有光澤的晶體。庫瓦特猜想這種物質可能是一種新元素。由於庫瓦特的實驗室中缺乏必要的儀器和藥品,加上他的經濟不富裕,所以他無法證實這種新物質是一種新元素。於是他只好請化學家德索爾姆 (Charles Bernard Desormes) 和克雷門 (Nicolas Clement) 繼續這一研究,並允許他們向科學界宣佈這種新元素的發現經過。1813年,戴維 (Davy) 用直流電將碳絲燒成紅熱,使它與這種新物質的結晶接觸並不能把它分解,從而證明了這種新物質是一種新元素單質。這種新元素被命名為”Iodine”,希臘文原意是「紫色」,中文譯名為碘,元素符號為I。

單質砷

單質砷 (Arsenic)
高雄市立女子高級中學化學科洪瑞和老師/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張祖辛副教授責任編輯

砷在地殼中的含量是5×10-6,它是親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硫化物礦形式存在。例如雌黃As2S3、雄黃As2S2、砷硫鐵礦FeAsS,砷硫銅礦Cu3AsS4等。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