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回收和再利用

二氧化碳的回收和再利用 (Recycle and Reuse of Carbon Dioxide)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蔡蘊明

images

二氧化碳的議題,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人類靠電來推動科技,而目前最大宗的電源是來自於火力發電,除了消耗地球的資源外,隨伴著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這方面當然也不能忽略車輛和工廠扮演的角色。許多科學家相信這造成了地球的暖化,若不及早處理,終將導致一場浩劫。事實是用2013年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與1990年的比較,已經增加了0.9倍,以這樣的速率增加,在我們大家幾乎都可親自體驗的十年之後,地球環境的狀況將不可想像!例如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除了溫室氣體效應,造成全球暖化,亦將導致溶入海洋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隨伴產生的碳酸,濃度也會增加,海洋生態就受到雙重的衝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四月十四號出刊的時代雜誌,其中就有一篇與珊瑚礁相關的文章。

想當然爾的解決之道,一個就是節約以及更有效率的使用能源,但若是站在民眾的角度來看,事關民生需求和享受,誰願犧牲?開發中國家更急於發展經濟,節約用電根本就是奢談。因此不會意外的,發展二氧化碳的回收和儲存技術,是先進國家著重的研究課題。

超臨界二氧化碳

超臨界二氧化碳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二年級陳郁欣/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化學科許名智老師

超臨界流體簡介

物質通常具有大家所熟知的固、液、氣三相,但當溫度及壓力都大於其臨界溫度及臨界壓力時,液體和氣體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面,形成既非氣相也非液相的另一種均勻相,稱為超臨界相。

一般而言,超臨界流體具有低黏度、高密度、高擴散性和低表面張力等介於氣、液相之間的物理性質。例如,因為黏度接近氣體且擴散係數比液體高10至100倍,在輸送上較液體容易也迅速。密度接近於液體,因此可輸送比氣體更多的超臨界流體。此外,因為幾乎沒有表面張力,使之容易滲入多孔性組織中。在化學性質上,超臨界流體也與氣、液態時有所不同。例如,二氧化碳在氣體狀態下不具萃取能力,但進入超臨界狀態後,二氧化碳變成親有機性,因此產生隨溫度及壓力而不同的溶解有機物的能力。

c1

圖片來源:楊顯整(2009),「超臨界綠色技術之概述」,綠基會通訊,第7頁。

超臨界二氧化碳

目前超臨界流體技術的應用範圍包括萃取、分離、清洗、染色、純化、奈米顆粒形成與化學反應等。

超臨界二氧化碳具無毒、無色、無臭、費用低、無殘留、不可燃性、無廢水處理問題、化學穩定性佳及易達到臨界點(Pc=72.8 atm, Tc=31.1 ℃)等優點,是一種「乾淨」的溶劑,因此最常被使用。

(1) 去除咖啡中的咖啡因

先利用乾燥的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經焙炒過的咖啡豆中的香味成分,再利用含有水分的超臨界二氧化碳,將咖啡豆中的咖啡因取出,最後將先前萃取出的咖啡香味放回不含咖啡因的咖啡豆中。由以上步驟可以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因為有高滲透力與低表面張力,而可深入咖啡豆內部。另外,因此也顯示我們可以藉由改變二氧化碳的物理及化學性質,來改變其溶解能力及對溶質的選擇性。

超臨界流體之應用(Supercritical Fluid Applications)

超臨界流體之應用(Supercritical Fluid Applications)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一年級梁懿貴

氣體可藉由加壓使其液化,氣體的溫度越高,所需的壓力也就會越大。但是當氣體的溫度到達一定的程度時,會出現任何壓力都沒辦法使氣體液化的現象,而此液化的上限溫度稱為臨界溫度。在此臨界溫度下,使氣體液化的最低壓力則稱為臨界壓力。當流體的壓力與溫度都高於臨界溫度與臨界壓力時,會呈現一種無法區分液體、氣體的物質狀態,稱為超臨界流體(Supercritical Fluid)。

超臨界流體的密度一般都介於0.1到1.0g/ml之間,其物理性質界於氣、液相間,具有氣體的可壓縮性和高擴散性,及液體的流動性和溶解能力,並兼具低黏度、低表面張力的特性,因此容易滲入到多孔性組織中。除此之外,當流體接近臨界點時,微小的溫度或壓力變化都可使密度產生改變,使得超臨界流體具有可被微調的特性。而其化學性質則異於其氣、液相,例如二氧化碳在氣體狀態下並不具有萃取能力,但當進入超臨界狀態後,卻具有溶解有機物的能力。

改變大氣成分,是否可讓地球冷卻下來?–地球工程 (Geo-engineering)面面觀

改變大氣成分,是否可讓地球冷卻下來?–地球工程 (Geo-engineering)面面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地球科學科洪逸文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正達教授責任編輯

「全球暖化」已經是一個超越科學的議題,不僅一般社會大眾與政治人物紛紛提出各式因應之道,就連科學家也構想出許多大膽解決暖化的方法。這些藉由人為手段,有目的、大規模地改造地球環境的方法,就稱為「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 方案。這些方案都是為了讓地球冷卻下來,其中包括:在太空放置大量的反光裝置,以降低地球接受到的太陽輻射;將海水噴注到低層大氣,形成水霧甚至進而蒸發氣化,以求在海洋上空的對流層形成大量的雲層來反射太陽輻射;將鐵化合物倒入海中幫助浮游生物成長,以求透過浮游植物的生物泵(biological pump),吸收並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直接將要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捕獲,並封存在不同的儲存庫,如礦場、地殼與海洋等,這種技術簡稱為碳捕捉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CCS)。

化廢氣為瑰寶

化廢氣為瑰寶
知識通訊評論第43期

對各大石油公司而言,二氧化碳是廢棄物,但是對果農來講,卻是要花錢買的大宗商品。荷蘭的石油公司與果農媒合起來,善用二氧化碳的價值。

荷蘭溫室農業種植的農作,供應歐洲大部分鮮果、蔬菜及鮮花所需;但農人很驚奇地發現他們居然有一種副產品,就是二氧化碳。人們造出好多噸的二氧化碳,灌到種番茄的田畦裡,但植物卻沒用多少,剩下來的二氧化碳便滲漏出來,排入大氣。所以,荷蘭正使用創新的方案,來矯正這種現象,杜絕浪費二氧化碳,減少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