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伯定律

為何可以用哈伯常數估計宇宙年齡

為何可以用哈伯常數估計宇宙年齡 (Why Hubble’s constant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age of the universe)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陳義裕

根據哈伯定律,遠方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去,且遠離的速度 \(v\) 和距離 \(d\) 成正比,而其間的比例係數 \(H\) 則稱為哈伯常數。寫成數學形式即為:\(v=Hd\)。你可能會在不同的場合聽到人家說,哈伯常數的倒數可以用來做為宇宙年齡的估計,但這是為什麼?

我們先來看一個不相干的問題。我們都很熟悉所謂的簡諧運動,它指的是一個質量為 \(m\) 的物體在受到一條彈簧常數為 \(k\) 的彈簧之回復力時之運動,其運動方程式之數學形式為

\(m\cdot(\)加速度\()=\)\(k\cdot(\)位移\()~~~~~~~~~(1)\)

哈伯定律以及哈伯常數的進一步說明

哈伯定律以及哈伯常數的進一步說明 (More on Hubble’s law and Hubble’s constant)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陳義裕

人類觀星並對之做紀錄與分析雖然已有數千年,但受限於肉眼以及過去望遠鏡解析度的不足,所觀察到的星體幾乎都在本銀河系裡面,這現象持續到 1920 年代,才因為更大望遠鏡的建造、以及天文學家發現了更可靠的距離測量方式而有了改觀。至此,人們才意識到宇宙中有許許多多和本銀河系相仿的星系,而且它們和我們之間的距離,與肉眼便能見到的那些(本銀河系的)星星相比,簡直是遙不可及!

哈伯 (Edwin Powell Hubble, 1889-1953) 在 1929 年整理了前人以及自己的觀測資料,以不同星系相對於太陽的遠離速度當成縱軸,把星系相對於我們的距離當成橫軸,畫出了類似圖一的結果(這是將哈伯原始數據重新繪製,原因詳見後述)。這些數據點看起來相當散亂,在一般的實驗中,我們可能不會很有信心地以線性函數去做近似,但考慮到天文觀測的諸多不確定性,哈伯仍大膽地以一條直線(圖一綠色虛線)去描述這些數據間的關係,並將之詮釋成遠方星系都在遠離我們,且其遠離速度與星系和我們之間的距離成正比。後來所謂哈伯定律 (Hubble’s law) 指的便是這個關係。

Fig1-Hubble Original Plot

圖一 哈伯定律的部份數據圖

重力波:宇宙真的曾經暴脹

2014年4月1日下午兩點,筆者到臺大物理系凝態館聽演講,座位已經爆滿,連走道都擠得滿滿的,大家都是來聽史丹佛大學物理教授郭兆林的演講。筆者坐在攝影機的後面看著錄影人員準備就緒。一開始主持人介紹郭教授畢業於臺大物理系以及其他的經歷。 這是ㄧ場學術性的演講,現場有許多外籍人士。郭教授用英語先簡單地用幾張投影片介紹宇宙背景輻射、暴脹論、和重力波,並且解釋為什麼重力波在宇宙背景輻射屏幕上所照成的印記能證實暴脹論。宇宙學家相信只有暴脹能加強宇宙早期的重力波,如果宇宙的早期的重力波能被驗證,這一定可增強人們對暴脹論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