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分定理

杜隆-泊替定則和愛因斯坦晶體比熱模型

杜隆-泊替定則和愛因斯坦晶體比熱模型(Dulong-Petit rule and Einstein’s model for specific heat of crystals)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博士後研究員 羅雅琳

19世紀著名的物理問題之一,便是如何正確的詮釋晶體內在能量是如何隨溫度而變化?法國化學家杜隆 (Pierre Louis Dulong) 和法國物理學家泊替 (Alexis Thérèse Petit),他們做了一系列的實驗,並歸納出許多簡單物質的固體比熱為一定值,並於1819年提出杜隆-泊替定則[1]。

他們所討論的固體比熱,是指晶體在固定體積下的比熱 \(C_v\)(在此,\(C_v\) 的定義為:在體積不變化的條件下,使含一莫耳粒子數之固體,上升絕對溫度一度所需要的能量大小)。古典理論之一的杜隆-泊替定則,基本理論推導如下:考慮固體由許多粒子組成,而晶體內在的能量,儲存於粒子間的振動,在三維的固體晶體中,粒子間的振動能量,是儲存於三個維度的振動方向,而在絕對溫度 \(T\) 的熱平衡下,某特定方向之單一簡諧振子所做的簡諧運動,其平均能量為,其中 \(K_B=1.38\times 10^{-23}\)(單位:焦耳/絕對溫度)是波茲曼常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