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剔除

發育階段蛋白質α-chimaerin影響未來學習能力

發育階段蛋白質α-chimaerin影響未來學習能力
(Protein function in development adjusts cognitive ability in adulthood)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副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学習能力の発達を調節するタンパク質を発見!

iraq-81479_640

(圖片來源:tpsdave@pixabay)

人腦內具有1000億個以上神經細胞,透過神經突起(nerve fibers)的延伸,互相連結而形成神經迴路,執行記憶、學習、思考、判斷、及語言等高層次機能。神經迴路在發育成長期密集生成,在發育為成人後,形成大腦機能運作。但神經迴路,以何種結構存在、與那些分子相關,仍不甚瞭解。

因此日本國立遺傳學研究所等研究團隊,延續先前研究,關注GTP酶活化蛋白質α-chimaerin,解析它對大腦機能產生的影響。α-chimaerin可分為α1型(α1-chimaerin)與α2型(α2-chimaerin),正常大鼠的腦部,成長期(出生後至2~3週左右為止)會強烈基因表現α2型;成體後,則強烈基因表現α1型。因此製作針對蛋白質α-chimaerin的全身基因剔除(gene knockout)和部分基因剔除、亦即僅大腦海馬迴部位基因剔除,以及成熟個體基因剔除等數種型式的基因改變大鼠,進行各種行為觀察實驗。

「DNA編輯大師」張鋒與CRISPR/Cas9/Cas9基因編輯技術(下)

「DNA編輯大師」張鋒與CRISPR/Cas9/Cas9基因編輯技術(下)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生理所林世青專任研究助理

連結:「DNA編輯大師」張鋒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上)

以遺傳學上常使用的模式生物: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為例,根據全基因體定序分析結果,推算出果蠅約有超過15000個基因(Adams et al., 2000),過去的研究方法,必須使用例如EMS突變劑、跳躍子跳躍、費時的同源互換、繁複的ZFN與TALEN等技術,花費漫長時間才有可能得到目標基因的突變株果蠅,從而分析該基因的功能特性。

然而在發展Cas9技術後,只要得知目標基因序列,即可設計並合成出專門辨認該基因的導引RNA表現載體,表現出導引RNA後,Cas9即可快速專一地作用,直接剔除該基因,研究者僅花費很短時間與精力即可得到目標基因剔除的突變果蠅,效率為前人難以望其項背。

「DNA編輯大師」張鋒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上)

「DNA編輯大師」張鋒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上)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生理所林世青專任研究助理

麻省理工學院的張鋒(Zhang Feng)教授憑藉其發展的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as9(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系統,年僅32歲即榮獲2013年《自然》雜誌評選之年度新聞人物首位,並獲得「DNA編輯大師」之稱號(“365 days: Nature’s 10,” 2013)。

究竟這令人折服的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過程為何呢?西元1987年時,科學家在細菌內發現一種特殊核酸內切酶,命名為CRISPR/Cas9,其會辨認外來的DNA並加以切割降解,被認為是細菌用以抵抗病毒感染的防禦機制(Ishino, Shinagawa, Makino, Amemura, & Nakata, 1987; Bhaya, Davison, & Barrangou, 2011),若能在病毒感染的第一時間內就將其DNA降解,即可有效阻止病毒複製。

基因剔除

基因剔除 (Gene knockout)
新竹市立建功高級中學生物科邱麗慧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基因剔除是在探討體內基因「功能喪失」(loss of function) 後,對生物造成的影響。值此後基因體時代(post-genome era),隨著人類與小鼠基因體定序已完成,科學界正試圖對所有的基因的功能和疾病的機制作更深入的了解。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是製造突變基因使生物體由於「得到功能」或「喪失功能」而產生異常變化,以協助科學家進一步研究該基因的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