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核

杏仁核 -下

杏仁核 (Amygdaloid) -下
臺中市雙十國中自然領域王淑卿教師

連結:杏仁核 -上

  • 情緒調控的路徑

1986年起,紐約大學的R. G. Phillips 和 J. E. LeDoux利用老鼠進行一系列實驗,探討恐懼制約(fear conditioning)和杏仁核的關聯,並提出調控情緒的兩條路徑:第一條是從視丘直接連結到杏仁核的視丘-杏仁核路徑(thalamo-amygdala route),可迅速且即刻地處理刺激的知覺訊息,但常無法正確精準的反應;第二條由視丘傳到大腦皮質(cerebral cortex)後再傳到杏仁核的視丘-大腦皮質-杏仁核路徑(thalamo-cortico-amygdalaroute),反應時間較長,但因為可進一步分析刺激的知覺訊息,產生較詳細與具體的連結,產生的反應較合理。

調控情緒的兩條路徑,前者刺激到稱為「情緒的腦(the emotional brain)」的杏仁核後直接產生反應,就演化而言,該路徑是一種保護機制,讓動物在認知理解外界資訊之前立即做出反應,例如攻擊或逃跑等,這種直覺未受理智控制,常會導致瞬間的情緒無法控制,比如厭惡、憤怒、恐懼、甚或狂喜等。誠如LeDoux所說的,情緒常是獨立於理智之外的;後者經稱為「認知的腦(the cognitive brain)」的大腦皮層的思考後才反應,反應較慢。相關研究發現腦部疾病的病患,若移除杏仁核,是無法辨識臉部的情緒,尤其是恐懼的臉孔。Tim Dalgleish透過腦造影儀器的研究在 2004年發表情緒腦(The emotional brain)文中證實,杏仁核在情緒調控上扮演重要的地位。

杏仁核 -上

杏仁核 (Amygdaloid) -上
臺中市雙十國中自然領域王淑卿教師

p1

圖一 杏仁核位在海馬迴旁回溝深處,基底核的側腹面,和海馬迴都屬於前腦的大腦皮層顳葉的邊緣系統。(來源:http://ppt.cc/HaGr)

隨著社會的進展與重大變遷,人們面對激烈競爭及的緊張生活,產生憂鬱、失眠、暴力、自殺、嗑藥等問題,這些問題背後的根源都是情緒與理性交互作用而產生的行為,因此情緒與腦的結構之重要性逐漸受到各界重視。

科學家經研究指出與情緒的產生和調節最有關聯的是杏仁核 (amygdaloid)。杏仁核位於大腦半球顳葉(temporal lobe),左、右腦各有一顆,形狀像杏仁而得名。杏仁核位在海馬迴(hipocampus)旁回溝深處,基底核(basal ganglia)的側腹面(圖一)。杏仁核和海馬迴都屬於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的皮質下中樞,除了影響情緒外,杏仁核與海馬迴共同控制學習和記憶,並能調節內臟的活動。

  • 演化強化了動物情緒反應的本能

達爾文在1872年出版《人與動物的情緒表現》(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指出:人與動物的基本情緒(basic emotion)的差別,只在程度而非類別。人類的基本情緒就像體內的野獸(the beast within)難於駕馭,演化出來的理智則是體內野獸的管理員(the keeper of the beast)。

弓漿蟲對老鼠的行為操縱

弓漿蟲 (Toxoplasma gondii)對老鼠的行為操縱 (The behavioral manipulation hypothesis)
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生物科張春梅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弓漿蟲(Toxoplasma gondii)亦稱為弓形蟲或弓蟲,是人畜共通的一種寄生蟲,在分類上屬於原生生物界肉孢子蟲科(Sarcocystidae)的單細胞生物。人體也可能感染弓漿蟲,蟲體通常以不活躍的方式永久存在人體內,大部份不會出現特別症狀,少數出現全身疲勞、發熱、頭痛、肌肉痛等弓漿蟲病(Toxoplasmosis)的症狀,但對胎兒和免疫缺陷的人可能造成嚴重足以致命的傷害。弓漿蟲感染而侵入眼睛,是網膜疾病常見的原因之一,可能造成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