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

[影音] CASE電影講座:百年熒惑說分明 ─ 從「絕地救援」談太空探險

[影音] CASE電影講座:百年熒惑說分明 ─ 從「絕地救援」談太空探險

[影音] CASE電影講座:百年熒惑說分明 ─ 從「絕地救援」談太空探險

◕ 講者:陳文屏 (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所長)

◕ 時間:104年11月6日(五)19:00-21:00

◕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 思亮館國際會議廳 

火星大概是最引人入勝(以及煩惱)的天體之一。它雖然不像彗星般來無影去無蹤,形狀又變化莫測,但卻讓古今觀察者摸不著頭緒;暗紅的外觀引發血光戰爭的聯想,使得「火星人」幾乎成了「外星人」的代名詞,到底怎麼回事?我們從您我都知道的東西開始,然後談到我自認知道些皮毛,而猜想您可能不知道的事情,然後說說我也不知道的事情。當然,無論如何還是要想辦法把隊友從火星拯救回來,所以讓我分享觀賞「絕地救援」的心得,談談探索甚至殖民火星,以及進一步太空探險有哪些挑戰,以及目前的進展。

[講座] CASE電影講座:百年熒惑說分明 ─ 從「絕地救援」談太空探險

[講座] CASE電影講座:百年熒惑說分明 ─ 從「絕地救援」談太空探險

[講座] CASE電影講座:百年熒惑說分明 ─ 從「絕地救援」談太空探險

隨著許多科幻片以及以科學家為題材的電影紛紛上映,觀眾在觀賞的同時,在心中不免也經常出現許多疑問:電影中究竟有那些劇情有具體科學根據?有哪些是符合真實情況?

CASE秉持著「科學求真」的理念,特別舉辦電影講座,邀請相關專家開講,和大家暢談電影中的科學。10月初上映的《絕地救援》,電影講座將在11月6日開講,邀請觀眾一同來參與!

▉ 劇情簡介

故事敘述一名太空人馬克·瓦特尼和同伴在火星執行任務時被迫撤返地球,但途中馬克遭強烈的風暴而與同伴分離並被判定死亡。

幸運生還的馬克發現自己被孤獨地受困,他試圖以微薄的物資和機智來使自己生存下去;儘管成功發出訊號至地球,但他仍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著回家。

[新聞] 火星的新發現

對於火星上是否有水或其他生命的存在,是科學界長久以來所研究的熱門議題。根據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2014年2月10日的報導,十年來服役於探測火星的太空偵測船機會號傳回美國太空總署的最新資料顯示,火星上有水存在的假設,似乎已經證據確鑿。 從美國太空總署所關公佈的衛星照片中顯示 (見附圖),每當氣溫上升時,有類似手指狀的黑體從火星地面的斜坡上移動下來。此外,新的線索也包括含鐵礦物在斜坡上的季節性移動,和火星地表溫度變化等,儘管有其它解釋的可能,證據在在顯示含有鐵礦物質的鹽水能抗冷凍,如硫酸鐵等。 這個前瞻性的發現將改變人類對於火星氣候變遷的認識,以及可能存在於火星上的生命的發現。研究團隊同時將現在的照片和往年的照片比對後,發現現在照片上斜坡的黑體較往年照片更普遍,然而,卻不是每個斜坡上都有移動黑體的存在,因此,究竟黑體在哪裡出現,以及為什麼在那裡出現,仍然是亟待火星科學家們探究的議題。

科學十年回望(3)

科學十年回望(3)
知識通訊評論第100期

 

細胞改寫自身命運

加入幾個額外基因的拷貝,使細胞發育時鐘往回走,生成了誘導多能幹細胞。

加入幾個額外基因的拷貝,使細胞發育時鐘往回走,生成了誘導多能幹細胞。

生物學裡有這樣一個經典的比喻,一個胚胎細胞在山頂上,隨著胚胎發育,細胞順山坡滾下來,進入一系列的分支山谷。例如,一旦細胞進入發育為皮膚細胞的山谷,它就不可能突然改變路線發育成為神經細胞。這是二十世紀五○年代發育生物學家康拉德·沃丁頓(Conrad Waddington)提出的一幅形象的畫面,傳遞的資訊很明確:發育是一個單向過程。

美國新一代的太空載具

美國新一代的太空載具
知識通訊評論第92期

為了滿足未來太空探測計畫之需,美國正積極發展新一代的太空載具,以免落後。

獵鷹九型火箭即將倒數升空

獵鷹九型火箭測試發射升空,將乘載著美國航太總署的期望,希望發展出新一代低成本火箭,載運人員與貨物至太空。

有些人將這艘火箭視為人類太空飛行的可能救星,也可能解決下一代太空探索的重大問題;過去十年,美國航太總署六成科學任務均由三角洲二型火箭發射升空,隨著這型火箭除役,觀測地球及鄰近星球的衛星,以及眺望宇宙深處的太空望遠鏡,都將面臨困境。

在美國航空總署擁有的各型火箭,三角洲二型的尺寸最適合絕大多數科學任務,十年前每次發射耗費五千萬美元也很合理;但這十年來,此一火箭發射費用幾乎翻漲一倍,經費負擔難以承受。三角洲二型最後一次科學飛行任務預定於二○一一年,打算透過探究較低重力區域的細微差異,來研究月球核心。

美國太空發展的七大選擇

美國太空發展的七大選擇
知識通訊評論第83期

面對未來十年的美國太空發展,專家最近提出了七項選擇,供歐巴馬總統作決策,這些選項也反映出太空計畫的複雜面貌。

歐巴馬將為美國太空發展方向定調

負責擘畫美國太空總署前途的一個總統委員會,已做成七項策略規劃,以期為未來十年的美國太空計畫定調。這些選擇包括延長「國際太空站」(ISS)的運作五年,或者索性放棄低地球軌道與探月任務,集中人力物力,將太空人送上火星。

由航太巨擘洛克希德馬丁前執行長奧古斯丁(Norman Augustine)率領的十人小組,八月五日在華府舉行的一項公開會議中,闡釋美國未來太空的七條道路。
總統歐巴馬會如何選擇,目前不得而知,奧古斯丁委員會也正在就細部進行調整。小組堅稱這些策略不是建議,僅是提供選擇。話雖如此,某些策略似乎特別重要。

黯淡年輕太陽(Sun)的矛盾(下)

黯淡年輕太陽(Sun)的矛盾(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傅學海副教授責任編輯

行星大氣的調節機制

行星的大氣像是一個有機體,當環境改變時(例如太陽輻射減弱),大氣本身產生相對的回饋作用,或是增強、或是減弱環境改變時所產生的效應。基本上,當太陽輻射減少了30%,地球由於受熱減少,表面溫度會隨之下降。

不過,要注意的是:太陽輻射所減少的30%,並不是直接反應在地球表面的溫度改變上。地球表面的溫度決定於能源(熱)流進與流出的收支平衡。流進地球的輻射量,正比與太陽發出的輻射量,但是流出的輻射量卻與地球表面溫度的四次方有關。如果沒有任何其他的回饋機制,太陽輻射減少30%,會導致地表溫度降低7%。

地球影響氣候的各種回饋機制彼此牽扯糾纏、相當複雜。但是有主要兩個因素是可以被確認。其一是反照率(albedo),二是溫室效應。

黯淡年輕太陽(Sun)的矛盾(上)

黯淡年輕太陽(Sun)的矛盾(上)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傅學海副教授責任編輯

推理與常軌衝突時,科學家總是想要找出解決矛盾知道,最近十年來,天文學家與地球科學家都在探討的「黯淡年輕太陽矛盾」議題,便是屬於這類推理與常軌衝突的情形。

太陽穩定的發出光與熱,維持了地球上的氣候穩定,讓生命持續發展。但是想想看,如果太陽的輻射量減少了少了30%的太陽輻射,會發生什麼事?

穩定,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太陽,穩定的太陽,提供地球上生命所需要的光與熱。如果太陽所發出的光與熱增加或減少30%,一定會對地球的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影響。如果太陽的光度降至目前的70%,而地球的熱能支出沒有相對減少的話,地球的表面溫度一定會降低,而且低至冰點以下,整個地球將成為一個冰封的世界,成為一個冰凍的星球。

太空與狗

太空與狗
知識通訊評論第61期

讓社會大眾對參與太空人事物感到興趣,是支持太空計劃持續進行的重要動力。火星登陸艇米格魯(Beagle)二號靠著討喜名號,吸引各界關心所發生的太空事故。太空署對外傳送太空人及太空動物執行任務的影象,張張扣人心弦。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三日,也就是俄國革命四十周年紀念日,史波尼克(Sputnik)二號載著一隻狗繞行地球軌道。之前蘇聯多次使用犬隻進行次軌道飛行,至少有四隻在飛行任務中喪生。在史波尼克一號發射一個月後,就能將活犬送上地球軌道,堪稱一項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