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淡年輕太陽(Sun)的矛盾(下)

Print Friendly

黯淡年輕太陽(Sun)的矛盾(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傅學海副教授責任編輯

行星大氣的調節機制

行星的大氣像是一個有機體,當環境改變時(例如太陽輻射減弱),大氣本身產生相對的回饋作用,或是增強、或是減弱環境改變時所產生的效應。基本上,當太陽輻射減少了30%,地球由於受熱減少,表面溫度會隨之下降。

不過,要注意的是:太陽輻射所減少的30%,並不是直接反應在地球表面的溫度改變上。地球表面的溫度決定於能源(熱)流進與流出的收支平衡。流進地球的輻射量,正比與太陽發出的輻射量,但是流出的輻射量卻與地球表面溫度的四次方有關。如果沒有任何其他的回饋機制,太陽輻射減少30%,會導致地表溫度降低7%。

地球影響氣候的各種回饋機制彼此牽扯糾纏、相當複雜。但是有主要兩個因素是可以被確認。其一是反照率(albedo),二是溫室效應。

反照率是指陽光照射在地球(行星、小行星…也是一樣)上,被地球反射的比率,而這些被反射回太空中的太陽輻射並不會加熱地球。因此,較高的反照率,意味著較冷的氣候;相對的,較低的反照率,意味著較熱的氣候。

例如當太陽輻射增加時,將覆蓋在高緯度高雪溶解、減少,而雪是高反照率的,表示地表的反照率降低了。另一方面,地球被加熱時,所增加的蒸發效應,使得覆蓋的雲層增加,而雲層屬於高反照率,增加了雲層的反照率。總結來說,這方面的回饋機制,實際上並不會成為主導地球表面溫度變化的因素。

地球大氣的溫室效應,指的是地球大氣中有一些二氧化碳之類的氣體,像溫室(花房)一樣阻擋了熱的散失,使得地球表面溫度增加的效應。太陽輻射通過大氣加熱地表,地表所發出的熱理應散逸在太空中。但如果大氣中有二氧化碳、水氣、甲烷…之類的「溫室氣體」,會吸收地表發出的熱,使得這些熱不至於散失在太空中。在目前,如果地球大氣沒有任何溫室效應,地表的平均溫度會降低30℃左右。

只要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就會增強溫室效應,使得地球表面的溫度增高。近年來,由於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散入大氣。科學家因此憂心重重,擔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過多,造成全球過度暖化,使得極區冰原大量溶解,海水上升,淹沒沿海的陸地與城市,使生類居住與生態環境產生巨大變化,威脅了陸地生物的生存與發展。

科學家估計,如果將封存在地球內部的二氧化碳全部釋放到地球大氣中,則地球便會成為像金星一樣,有著95%以上二氧化碳的濃密的大氣,成為一個熾熱與大氣壓力巨大的星球。

目前,地球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與水氣。但是,其他的溫室氣體,例如甲烷、氨等,在地球過去的四十億年中,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溫室回饋效應的遠比反照率的回饋效應複雜,尤其在生命存在的時期,因為生物的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會消耗與產生二氧化碳。

木星衛星

在黯淡的太陽照耀下,並不一定會造成冰封的行星,目前的木星衛星便是有趣的例證。木星衛星與太陽的距離,是地日距離的五倍,接收的太陽輻射只有地球的1/25。加上體積小,照理說早該成為一個像我們月亮一樣,成為幾乎沒有任何地質活動的冷寂世界。但是,太空船就近探測的結果,卻發現木星四大衛星卻有著與月亮完全不同的環境。其中艾歐(Io)仍有劇烈的地質活動,也觀測到爆發中的火山,其地質年齡是目前太陽系中已知最年輕的。另一衛星歐羅巴(Europa)的表面地形特徵,讓科學家相信地下極可能有冰洋存在,這些證據都顯示,行星的溫暖程度,除了太陽輻射強弱的影響外,還有其他因素。

黯淡古太陽之謎的其他解釋

對於地球、火星與金星,在數十億年前黯淡太陽的照耀下,為什麼沒有形成一個完全冰封的世界。最合理的解釋便是當時的溫室效應比目前還要強,除了二氧化碳以外,其他的溫室氣體可能也扮演了重要的腳色。

在地球早期,如果沒有其他機制發生,則當太陽逐漸明亮更熱以後,溫室效應理應加強,讓今日地球的溫度更熱而不適合生命的生存與發展。科學家認為生命的發生與發展,將二氧化碳轉化成氧與有機物,降低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也降低了溫室效應的作用。

目前對地球大氣溫釋效應由過去至今種種的解釋,仍無法讓科學家滿意,仍然有待努力探求。也有人提出一些「超自然」的解釋,像是大地之母蓋亞(Gaia)假說,認為地球行星本身會自我調節機能,讓溫度大致維持一定。
當然,如果古太陽的溫度比較高,也能夠解開這個矛盾。一批天文學家嘗試觀測其他極年輕的太陽型恆星,看看它們的表面溫度是否比較高。

美國加州理工噴射推進實驗室的天文學家賈道斯(E. J. Gaidos)等人使用特大陣列(Very Large Array,VLA)、波長3.6公分的微波,在1999年2月觀測一顆鄰近的太陽型恆星大熊座π1星,來測試太陽光度演化的理論。如果大熊座π1可以類比太陽的話,研究人員希望能夠對古太陽的光度與地球表面溫度之間的矛盾,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研究人員認為,恆星磁場的活躍與其自轉週期長短有關,不同的日冕活動也隨著年齡增加而遞減。如果年輕太陽有著較高的物質流失率,而恆星光度與質量關係非常靈敏,暗示著年輕太陽的光度與質量流失率高,原有的質量比較大,光度也就比較強,也就可以解釋古太陽的溫度要比較高。第二項暗示則為原始太陽的質量比較大,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就比較近,那麼地球也就應該溫暖些。

恆星風隨著磁場流失,恆星的磁場強弱影響著恆星風的強弱,而恆星風的強弱又關係著恆星質量的流率。通過恆星風所流失的質量,在恆星周圍形成豐富的物質,足以發出可偵測到的微波。他們認為早期太陽質量比較大,太陽風也比較強。隨著太陽風的衰減,太陽物質流失率也跟著降低,所以周圍行星的溫度得以維持穩定。

研究人員估計,如果恆星風夠強,周圍的物質濃密,發出的微波強度或X光,可以被偵測到。但是依據觀測的結果,大熊座π1的年齡約為3億年,質量每年的流失率約為一千億分之一個太陽質量,累積40億年的話,將流失整體的6%。很難說,對解開黯淡古太陽的矛盾有何助益。

當我們在為生活忙碌,爭取成績、績效時,竟然還有一批人在為數億年前古太陽的光度爭論。不論爭論的結果如何,都有助於人類知識的累積,有助於我們對太陽的了解,有助於在遙遠的未來對環境變化的因應。古太陽光度黯淡之謎,在過去二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爭論這個問題,讓我們由另一個觀點來看太陽與地球的過去與現在。

參考網頁與資料:
http://exobio.ucsd.edu/Space_Sciences/faintyoungsun.htm
http://www.icr.org/pubs/imp/imp-300.htm
http://www.talkorigins.org/indexcc/CE/CE311.html
http://www.personal.psu.edu/users/n/l/nld124/
http://www.earthsci.unimelb.edu.au/mars … x_FYS.html
Gaidos, Gudel, Blake, Geophys Res Lett. 2000 Feb 15;27(4):501-3.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5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