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嬰現象

兩種聖嬰與反聖嬰現象(Two Types of El Niño and La Niña events)(二)

兩種聖嬰與反聖嬰現象(Two Types of El Niño and La Niña events)(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生王儷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以往大家對於聖嬰年的認知,在近十年來漸漸有了改變。聖嬰現象似乎又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為傳統的聖嬰現象,週期較長大概8-10年,其海表面溫度的變異值(SSTA,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主要出現在東太平洋, 且強度很大,如1982/83和1997/98的聖嬰年。另一種聖嬰年周期較短只有2-3年,海表面溫度比較偏中太平洋,且強度比較弱,如1994 /95、2002/03、2004/05、2006/07。第一種聖嬰又被稱做 標準聖嬰(Canonical El Nino)、東太平洋聖嬰(Eastern Pacific El Nino) 、冷舌聖嬰(Cold Tongue El Nino);第二種聖嬰被稱做El Nino Modoki (源自日語)、中太平洋聖嬰(Central Pacific El Nino) 、暖池聖嬰(Warm Pool El Nino)。關於兩種聖嬰的成因,有研究顯示標準聖嬰和海洋垂直運動,以及整個赤道上的溫躍層變化比較有關;而第二種聖嬰和中緯度的大氣現象較有關係。

兩種聖嬰與反聖嬰現象(一)

兩種聖嬰與反聖嬰現象 (Two Types of El Niño and La Niña events)(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生王儷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聖嬰現象(El Niño)是赤道太平洋上所發生的週期性現象。正常年時由於赤道上盛行東風在東太平洋上引起湧升流,把冷水帶到海表面,故東太平洋的海表面溫度(SS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較低,我們稱為冷舌(cold tongue); 西太平洋的海表面溫度較高,我們稱為暖池(warm pool)。 當聖嬰現象發生時,赤道上的東風減弱,使得東太平洋的湧升流被壓抑,海表面溫度提高,西太平洋的海表面溫度也較平日來得低。另外,正常年時東太平洋的湧升 流把富含營養鹽的冷水帶至海表面,帶來豐富的漁產量。而信風自東往西吹,大氣環流在西太平洋上升,成雲致雨,故西太平洋成為主要的降雨區。但是當聖嬰現象 發生時,東風減弱造成東太平洋的漁產量減少,雨場也由平日的西太平洋東移至中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