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聖嬰與反聖嬰現象(Two Types of El Niño and La Niña events)(二)

Print Friendly

兩種聖嬰與反聖嬰現象(Two Types of El Niño and La Niña events)(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生王儷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吳朝榮教授責任編輯

以往大家對於聖嬰年的認知,在近十年來漸漸有了改變。聖嬰現象似乎又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為傳統的聖嬰現象,週期較長大概8-10年,其海表面溫度的變異值(SSTA,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主要出現在東太平洋, 且強度很大,如1982/83和1997/98的聖嬰年。另一種聖嬰年周期較短只有2-3年,海表面溫度比較偏中太平洋,且強度比較弱,如1994 /95、2002/03、2004/05、2006/07。第一種聖嬰又被稱做 標準聖嬰(Canonical El Nino)、東太平洋聖嬰(Eastern Pacific El Nino) 、冷舌聖嬰(Cold Tongue El Nino);第二種聖嬰被稱做El Nino Modoki (源自日語)、中太平洋聖嬰(Central Pacific El Nino) 、暖池聖嬰(Warm Pool El Nino)。關於兩種聖嬰的成因,有研究顯示標準聖嬰和海洋垂直運動,以及整個赤道上的溫躍層變化比較有關;而第二種聖嬰和中緯度的大氣現象較有關係。

兩種聖嬰年所引發的天氣現象也有明顯的不同。以太平洋為例,西北美地區和日本沿海、中國東北邊在傳統聖嬰年時偏冷,但是在第二種聖嬰年卻偏暖;相反的,南 美沿岸在傳統聖嬰年比較熱,在新式聖嬰年卻呈現低溫的跡象。雨量方面,以美國為例,美國西部在傳統聖嬰年雨量會增加,在第二種聖嬰年時卻是呈現強烈乾旱的 跡象。

不只聖嬰現象,反聖嬰現象也有兩種:其中一種反聖嬰,其海表面溫度異常出現在東太平洋,稱為東太平洋反聖嬰(Eastern Pacific La Niña),另一種的海表面溫度異常則出現在中太平洋,稱為中太平洋反聖嬰(Central Pacific La Niña)。依據我們從前的認知,反聖嬰年不完全是聖嬰年『乘以一個負號』,是因為傳統聖嬰年海表面高溫異常都出現在東太平洋,¬緊接而來的反聖嬰年,低 溫度異常卻常常出現在中太平洋;不僅如此,聖嬰的強度常常比反聖嬰大得多,此即所謂聖嬰-反聖嬰的『不對稱性』。現在有了兩種型態聖嬰-反聖嬰的概念以 後,近期文獻更指出:東太平洋聖嬰後面常常接著一個中太平洋反聖嬰;中太平洋聖嬰後面常常接著一個東太平洋反聖嬰。比起以往我們對於聖嬰-反聖嬰單純的認 知,許多氣候與海洋問題在兩種型態聖嬰-反聖嬰的概念之下,變得複雜起來。

目前聖嬰產生變化,已是不爭的事實。但究竟兩種聖嬰與反聖嬰是如何產生,以及未來的走向為何,仍是個未解的議題。近幾年來,中太平洋聖嬰出現的頻率開始增加,有人認為和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有關,也有人不認同。其原因正在研究當中。

參考資料:
1. Ashok, K., S. K. Behera, S. A. Rao, H. Weng, and T. Yamagata, 2007: El Nino Modoki and its possible teleconnection. J. Geophys. Res., 112, C11007, doi:10.1029/2006JC003798.
2. Kao, H.‐Y. and J.‐Y. Yu (2009), Contrasting eastern Pacific and central Pacific types of El Nino, J. Clim., 22, 615–632, doi:10.1175/2008JCLI2309.1.
3. Kug, J.‐S., F.‐F. Jin, and S.‐I. An (2009), Two types of El Nino events: Cold tongue El Nino and warm pool El Nino, J. Clim., 22, 1499–1515, doi:10.1175/2008JCLI2624.1.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4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