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bital splitting

晶場理論

晶場理論 (crystal field theory, CFT)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三年級 俞姿宇

  • 概論

晶場理論於 1929 年由漢斯·貝特 (H. Bethe) 和約翰·凡扶累克 (J.H. van Vleck) 首先提出。主要用 d 軌域開裂 (splitting) 的情況來解釋錯合物的顏色、磁性、立體構型、熱力穩定性和錯合物畸變。1

錯合物的中心金屬經常是過渡元素,過渡元素具有五種相等能量的 d 軌域,在空間中的方向都不同。首要假設是將配位鍵都視為正負電荷相吸的純離子鍵,配位基 (ligand) 的孤對電子視為負的點電荷,或是部分負的電偶極;帶正電的中心金屬離子處於負電荷配位基所形成的晶體場中。當配位基加進來形成錯合物後,由於受到晶體場的交互作用,五種 d 軌域的能量會受到影響,此謂 d 軌域開裂。

  • d 軌域開裂

錯合物的空間構型也會影響配位體形成的晶體場,像是平面四邊形、正四面體或是正八面體,中心金屬離子的 d 軌域受到的排斥力都不同,造成不同的開裂情況。

在八面體的錯合物中,d 軌域會分裂成兩個較高 (eg) 和三個較低 (t2g) 的簡併 (degenerate) 軌域,兩者之間的能量差稱為分裂能 (ligand-field splitting parameter, Δ)(圖一)。若分裂能量差恰為可見光的能量範圍,錯合物就會呈現顏色。起因於空間構型,使得d軌域中,dz2和dx2-y2這兩個軌域的電子雲集中在有配位基負電荷的位置上,斥力大,因此能量提升,提升量為0.6Δ,這兩個等能量的軌域稱為 eg 軌域,而dxy、dyz和dxz在空間中與配位基的位置剛好錯開,能量比 eg 低,比原來未配位的 d 軌域能量低了0.4 Δ,這三個等能量的軌域稱為 t2g 軌域(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