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光二極體

OLED 照明技術

OLED 照明技術 (Th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Lighting Technology)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 江昌霖

想像一下未來的燈可以薄得像一張紙,將燈片彎曲後,可隨意張貼在牆壁或室內的任何一個角落而成為一張發光壁紙。這樣的技術正在快速發展中,稱為有機發光二極體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 照明技術。

OLED 發光源一般是面光源形式,製作成燈具時並不需要會損耗光線的反射機構而具有節能特性,亦具有高演色性 (Color rendering index, CRI)、無眩光、透明、輕薄、可彎曲等眾多優點,因此吸引國際大廠競相投資發展。OLED 照明兼具環保與低耗能的優勢,在龐大資源的挹注下使得發光效率進步得相當快,未來將更普遍應用於室內節能照明並節省大量照明用電。

【2014諾貝爾物理獎】照亮世界的嶄新光芒

【2014諾貝爾物理獎】照亮世界的嶄新光芒

今年諾貝爾物理獎桂冠頒給三位發明節能且環保的光源發明家,他們是日籍科學家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和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諾貝爾獎的精神是要把獎項頒給對全人類有最大獲益的發明。使用藍色發光二極體(LEDs),就能用全新的方式製造白光。而LED燈的問市,使世人現在有比舊的燈具更加節能的選擇。 當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在1990年代,他們三人所研發的二極體終於產生高亮度的藍色光以後,就引發了光電科技的全面變革。 綠色和紅色的發光二極體許久以前就存在,但沒有藍色的光,就無法生產出白色的燈泡。儘管科技業界及學界投注了大量的心力,藍色發光二極體的研發仍花了30年的時間。 許多的人連連敗退,但這三位科學家卻成功了。這次獲獎的三位得主,赤崎勇與天野浩是名古屋大學的同事;中村修二則發跡於日本德島的一家小公司─日亞化學工業公司,雖然出身並不顯眼,但卻是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與青紫色激光二極管的發明者,世人稱他為「藍光之父」。

發光二極體-歷史 〈LED-History〉

發光二極體-歷史 〈LED-History〉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三年級徐維澤/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物理科盧政良老師修改/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歷史 History
發現與發展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二十世紀早期, Marconi實驗室的Henry Round首先注意到,半導體的接點可以發光。在1920年代中期,俄國的Oleg Vladimirovich Losev 獨立的發明的第一個發光二極體(LED),他的研究,即使廣佈於英國、德國、俄國的科學期刊,卻被忽視。1955年,美國無線電公司(the 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的Rubin Braunstein 指出砷化鎵 (GaAs)以及其他半導體合金能放出紅外線。1961年,德州儀器的實驗家 Bob Biard 以及 Gary Pittman發現砷化鎵 (GaAs),在施以電子流時,會釋放紅外光輻射。Biard和Pittman在成果上取得優先並取得紅外線LED的專利。1962年,通用電氣公司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而之後再依利諾大學香檳分校(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Nick Holonyak Jr. 開發出第一種實際應用的可見光LED,並且被視為「發光二極體之父」;而Holonyak的前研究生M. George Craford於1972年發明了第一個黃光的LED而且亮度是紅色或橘紅色LED的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