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

晶場理論

晶場理論 (crystal field theory, CFT)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三年級 俞姿宇

  • 概論

晶場理論於 1929 年由漢斯·貝特 (H. Bethe) 和約翰·凡扶累克 (J.H. van Vleck) 首先提出。主要用 d 軌域開裂 (splitting) 的情況來解釋錯合物的顏色、磁性、立體構型、熱力穩定性和錯合物畸變。1

錯合物的中心金屬經常是過渡元素,過渡元素具有五種相等能量的 d 軌域,在空間中的方向都不同。首要假設是將配位鍵都視為正負電荷相吸的純離子鍵,配位基 (ligand) 的孤對電子視為負的點電荷,或是部分負的電偶極;帶正電的中心金屬離子處於負電荷配位基所形成的晶體場中。當配位基加進來形成錯合物後,由於受到晶體場的交互作用,五種 d 軌域的能量會受到影響,此謂 d 軌域開裂。

  • d 軌域開裂

錯合物的空間構型也會影響配位體形成的晶體場,像是平面四邊形、正四面體或是正八面體,中心金屬離子的 d 軌域受到的排斥力都不同,造成不同的開裂情況。

在八面體的錯合物中,d 軌域會分裂成兩個較高 (eg) 和三個較低 (t2g) 的簡併 (degenerate) 軌域,兩者之間的能量差稱為分裂能 (ligand-field splitting parameter, Δ)(圖一)。若分裂能量差恰為可見光的能量範圍,錯合物就會呈現顏色。起因於空間構型,使得d軌域中,dz2和dx2-y2這兩個軌域的電子雲集中在有配位基負電荷的位置上,斥力大,因此能量提升,提升量為0.6Δ,這兩個等能量的軌域稱為 eg 軌域,而dxy、dyz和dxz在空間中與配位基的位置剛好錯開,能量比 eg 低,比原來未配位的 d 軌域能量低了0.4 Δ,這三個等能量的軌域稱為 t2g 軌域(圖二)。

化學傳記: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卡爾•巴里•夏普萊斯(K. Barry Sharpless)

化學傳記: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卡爾•巴里•夏普萊斯(K. Barry Sharpless)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博士生三年級 林欣慧

pic1

圖一、卡爾·巴里·夏普萊斯 (來源:參考資料2)

卡爾·巴里·夏普萊斯1,1941 年 4 月 28 日生於美國賓州費城。1963 年於達特茅斯學院取得學士學位,1968 年在塔梅爾蘭教授 (Prof. Eugene E. Van Tamelen)3 的指導下於史丹福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有機化學。隨後在柯爾曼教授的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Prof. James P. Collman)4,研究領域為有機/無機化學;1969 年轉往哈佛大學康拉德·布洛赫教授 (Prof. Konrad E. Bloch)5 實驗室進行酶學的研究。

軟硬酸鹼學說

軟硬酸鹼學說(Hard and Soft Acids and Bases)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三年級 趙崇瀚

pic1

圖一 Ralph G. Pearson,1914年出生於美國芝加哥。(來源:參考資料4)

軟硬酸鹼學說 (Hard and Soft Acids and Bases, HSAB) 是於 1963 年,美國科學家拉爾夫 G. 皮爾森(Ralph G. Pearson,圖一)所提出一種對於路易士酸鹼的定性描述,其內容在於將路易士酸及路易士鹼分為「軟」及「硬」兩類,再依循「軟的路易士鹼偏向與軟的路易士酸反應、硬的路易士鹼偏向與硬的路易士酸反應」此一原則,來討論路易士酸鹼反應的趨向、產物的穩定性。1

霍納-沃茲沃思-埃蒙斯烯烴合成反應

霍納-沃茲沃思-埃蒙斯烯烴合成反應  (Horner-Wadsworth-Emmons Olefinatio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博士生 林欣慧

由天然物所發現的藥物分子結構中有許多的官能基,碳 – 碳雙鍵即是其中常見的一種。因此,對於如何合成碳 – 碳雙鍵就成為了科學家所注重的問題。在現今的化學界中已有許多成熟的碳-碳雙鍵合成方法,諸如:威悌反應 (Wittig reaction)、霍夫曼消去反應 (Hoffmann elimination) 等多種反應,以及今天要介紹的霍納-沃茲沃思-埃蒙斯烯烴合成反應 (Horner-Wadsworth-Emmons olefination, HWE olefination)(圖一)1,2

pic1

圖一 霍納-沃茲沃思-埃蒙斯烯烴合成反應(來源:作者繪製)

HWE烯烴化反應是由Leopold Horner教授於1958年首先發表,而後在1965年由William S. Wadsworth、William D. Emmons兩位教授再進行研究完善的成果。

理想氣體和凡得瓦爾氣體的比較-以二氧化碳為例

理想氣體和凡得瓦爾氣體的比較-以二氧化碳為例
(Comparison of ideal gas and van der Waals gases – a case study in carbon dioxid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兼任教師 邱智宏

初學物理化學 (physical chemistry) 時,理想氣體 (perfect gas) 如影隨形,無時不在,隨時出現在各個不同的章節。由於理想氣體假設其氣體粒子不具有體積、粒子間没有吸引力、彼此間的碰撞為彈性碰撞,因此其 \(p \cdot V \cdot T\) 間的關係,可以簡潔的以 \(pV=nRT\) 加以描述。

然而真實氣體究竟佔有體積,彼此具有吸引力,碰撞時也非彈性碰撞,因此其許多特性和理想氣體不一樣,例如低溫高壓下,真實氣體大大偏離理想氣體、能被液化、有特殊的臨界點 (critical point)⋯ 等。歷來許多科學家總希望由簡潔的理想氣體方程式出發,企圖能找到一個足以說明真實氣體的方程式,其中凡得瓦爾方程式 (van der Waals equation)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數學上雖然稍微複雜一些,但卻能解釋很多真實氣體的現象。

本文試著比較二種方程式的異同,並由其相異之處,解釋為何凡得瓦爾方程式更能接近真實氣體的理由。另外,以二氧化碳為例,觀察其相圖的變化情形,並說明凡得瓦爾方程式可信及不足之處。

併發聯繼催化

併發聯繼催化(Concurrent Tandem Catalysis)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班一年級 薛園馨

在講究效率與原子經濟 (Atom Economy) 的現在,一鍋化 (one pot) 的合成策略可以達到減少溶劑、省下繁複的純化時間與管柱層析時所使用的沖堤液、避免因純化步驟中造成產物流失而使產率下降等等的優點,是合成化學家努力的目標,這次要介紹的併發聯繼催化 (Concurrent Tandem Catalysis) 便是其中一種方法。

併發聯繼催化指的是在單一個反應容器內有兩個或多個催化循環結合使反應物順利的進行多步反應來產生預期的產物,這當中必須考慮到每個催化劑與基質、與中間產物的選擇性才能有好的產率,併發聯繼催化可細分為以下幾種主要類型。1

  • 第一型
pic11

圖一、第一型的反應(作者繪製)

如圖一,反應物經催化劑甲催化後產生中間產物 C,中間產物 C 在與反應物 B 經催化劑甲催化下得到產物 P。1如圖二,首先金屬配位在反應物 4-戊炔-1-胺(I) 的參鍵上,配位後參鍵被氮的孤對電子攻擊而進行分子內合環反應,再脫去金屬得到的中間產物 2-甲基吡咯啉(II),此時溶劑內的三乙基矽烷 (III) 與中間產物 (II) 經過金屬催化下進行矽氫加成反應 (Hydrosilylation),得到最終產物含矽的吡咯烷 (IV)。2

卡爾-費雪滴定

卡爾-費雪滴定 (Karl Fischer Titratio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 林欣慧博士三年級

卡爾-費雪滴定 (Karl Fischer Titration) 是檢測物質所含微量水分的方法,卡爾∙費雪博士於 1935 年發表於 Angewandte Chemie 期刊,利用碘、二氧化硫與水進行氧化還原反應來偵測水的含量。此滴定法可應用在多種類的固體、有機液體的水分檢測,因此目前在工業界中檢測微量水分的方法都是利用此法。反應需在非極性的溶劑中進行,不可以在酸性或鹼性溶劑中,其主要反應式為式一。1,2

 I2 + SO2 + 2H2O → 2HI +H2SO4   (式一)

而碘對水的化學計量會受到溶劑中的酸鹼影響,會由 1:2 變成 1:1,因此卡爾∙費雪博士為了穩定其劑量比及促使反應的平衡向右移動,在反應系統裡加入了吡啶 (pyridine) 做為緩衝以及使用無水甲醇作為反應溶劑。大量的吡啶可與碘及二氧化硫形成鹽類再與水進行反應,得到吡啶∙碘錯合物 (Pyridium iodide, C5H5N∙HI)、亞硫酸吡啶鹽 (Pyridium sulfite, C5H5N+∙SO3)(式二)。

有效的使用表列的熱力學數據-以水蒸氣為例

有效的使用表列的熱力學數據-以水蒸氣為例 (Effective use of tabulated thermodynamic data – a case study in water vapor)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兼任教師邱智宏

能適切的預測一個化學反應的熱力學數據是非常有用的技巧,這些數據包括反應焓 (reaction enthalpy)、自由能 (Gibbs free energy)、熵 (entropy)及定壓熱容量 (heat capacity) 等,它們可以用來預判反應能否自發進行?藉以推估平衡常數及標準還原電位的大小,也可以用於規劃反應進行的最佳條件,因此一般化學教科書均會將一些常見物質在 $$298.15~K$$、$$1~bar$$ 的相關數據,表列在附錄中,以供參考及使用。

但是這些數據應該如何正確、有效的使用?卻鮮少被討論,尤其是不同溫度時,如何利用表列中現有的數據,預估或計算熱力學數據的變化,更是學子們應熟稔的技巧,本文擬以氫氣及氧氣生成水蒸氣的化學反應為例子,說明如何利用表列的數據,求出此反應的反應焓、自由能及熵,也利用熱容量計算出不同溫度下上述熱力學數據的變化情形。

一、標準狀態的定義及參考狀態的選擇

一般列表的熱力學數據,均有其訂定的標準狀態(standard state),通常為 $$1~bar$$ 下的某特定溫度,此溫度若為 $$25^\circ C$$,則以 $$H^\circ_{m,298}$$ 表示在 $$298.15~K$$ 的標準莫耳相對焓,其中上標 $$\circ$$ 表示標準壓力為 $$1~bar$$,下標的 $$m$$ 表示單位莫耳。而 $$S^\circ_{m,0}$$ 則表示在 $$0~K$$ 時標準莫耳相對熵,另外,若純物質為氣態,則假定在標準狀態其為理想氣體,而非真實氣體。

熔點以下的水會自發性結成冰的原因-環境熵和系統熵一樣重要(二)

熔點以下的水會自發性結成冰的原因-環境熵和系統熵一樣重要(二)
The reason of water would spontaneously turn into ice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below the melting point – the surrounding entropy is as important as system entropy (II)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兼任教師 邱智宏

熔點以下的水會自發性結成冰的原因 (一)

二、不同室溫下,溫度和室溫相等的水會安定存在或轉變成冰

由上面的例題得知,常壓下,室溫為 $$-5^\circ C$$ 時,水會自發性的轉變為 $$-5^\circ C$$ 的冰,如果將室溫提高為$$x^\circ C$$,則 $$x^\circ C$$ 的 $$\mathrm{H_2O}$$ 應該會以水的形式存在?或是以冰的形式存在?我們以上例相同的計算方式,分別計算室溫變為 $$-5$$、$$-3$$、$$0$$、$$2$$、$$5^\circ C$$ 時,各步驟中系統熵和環境熵的變化,其結果詳如表一。

63148_c1

表一$$~~~$$常壓下,水在不同溫度下轉變成同溫度冰時熵的變化情形(熵的單位為 $$JK^{-1}mol^{-1}$$)(作者整理)

由表一可看出當室溫為 $$270~K(-3^\circ C)$$ 時,其 $$\Delta S_1$$ 相對於 $$268~K$$ 時的 $$1.39$$ 減少,變為 $$0.83$$,即系統由 $$270~K$$ 上升至 $$273~K$$ 時所吸收的熱量,比由 $$268~K$$ 上升至 $$273~K$$ 時來得少的緣故。

熔點以下的水會自發性結成冰的原因-環境熵和系統熵一樣重要(一)

熔點以下的水會自發性結成冰的原因-環境熵和系統熵一樣重要(一)
The reason of water would spontaneously turn into ice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below the melting point – the surrounding entropy is as important as system entropy (I)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兼任教師 邱智宏

熱力學第二定律有許多不同面相的敘述,其中一種說法為:當系統內一個自發性的程序 (spontaneous process) 進行時,系統 (system) 和環境 (surrounding) 中所有熵 (entropy) 變化的總和會大於 $$0$$,即 $$\Delta_{tot}S>0$$(若等於 $$0$$ 則屬以可逆的情況),$$\Delta_{tot} S$$ 等於 $$\Delta_{sur}S+\Delta_{sys}S$$,其中 $$\Delta_{sur}S$$、$$\Delta_{sys}S$$ 分別代表環境熵及系統熵的變化量。

此說法中隱含著三個要素,首先系統的熵大於 $$0$$,並不一定會產生自發反應,小於 $$0$$ 也不一定不會發生,需將環境的熵一併考慮進來,方能判讀。其次自發反應必屬於不可逆 (irreversible) 反應。最後,系統和環境間,熱量的交換,除了正負號不同以外,絕對值應為相等,但是兩者最終的熵卻不相同,可見在系統及環境中一定存在改變它們的條件。

這些要素對於初學物理化學的學子來說略嫌抽象,若能透過日常生活中顯而易見的例子,例如常壓下,$$-5^\circ C$$ 的水,在室溫為 $$-5^\circ C$$ 時會自發性的結成冰,或 $$5^\circ C$$ 的冰在高於熔點的室溫下,會迅速熔化成水,將其變化過程中熵、焓的改變加以計算及說明,或許在思索、領略這些要素時,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