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新聞
【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粒子世界中的「變態」現象

【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粒子世界中的「變態」現象

【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粒子世界中的「變態」現象
科學Online特約編譯 葉承効/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王名儒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5 Press Release

12038640_10153153942924103_5561301096287396402_o (1)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給梶田隆章與阿瑟‧麥克唐納,得獎理由為「發現微中子震盪,證明了微中子具有質量。」

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委員會認為日本學者梶田隆章 (Takaaki Kajita)與加拿大學者阿瑟‧麥克唐納(Arthur B. McDonald)對展現微中子進行味轉換的實驗有非常關鍵的貢獻,這項粒子世界的味轉換證明了微中子具有質量,改變了以往相關研究的核心認知,也成為未來宇宙研究的重要依據。

天文學家解讀愛因斯坦環現象 推論SDP.81前景星系的黑洞質量大於3億個太陽

天文學家解讀愛因斯坦環現象 推論SDP.81前景星系的黑洞質量大於3億個太陽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所104年9月30新聞稿

Einstein-ring-SDP.81-2-sq

Highest-resolution observation ever of the gravitational lens system SDP.81, and its Einstein ring. Image via ALMA (NRAO/ESO/NAOJ); B. Saxton NRAO/AUI/NSF

由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黃活生博士後研究、蘇游瑄助研究員、松下聰樹副研究員等3人組成的研究團隊,針對天文望遠鏡「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tacama Large Millimeter/ submillimeter Array, ALMA)所拍攝之一張史上解析度最高的重力透鏡影像(此例形成「愛因斯坦環」現象),近日完成新的分析並發表論文。他們推論在這個名為SDP.81的重力透鏡系統的中心位置,應該有個不小的黑洞,且估算出此黑洞質量超過3億個太陽。由於黑洞質量的測量,是釐清黑洞宿主星系和黑洞共演化形成過程的關鍵,標示著ALMA望遠鏡具備探索最新前沿科學領域的重要進展,《天文物理學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於2015年9月28日刊登這項研究成果。

研究團隊此次分析的重力透鏡影像,是ALMA於去年12月首次啟動完整最大陣列組態進行天體觀測時,對SDP.81系統所取得的資料組,於今年2月公開給全球天文學家分析使用。這張罕見美麗的光環影像,呈現包括人類居住的地球在內,最長距離為120億光年的三個天體,因位置與重力所呈現的特殊關係。

新聞
發現比地球大一點又老一點的親戚

發現比地球大一點又老一點的親戚

發現比地球大一點又老一點的親戚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美國航太總署(NASA)Ames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克卜勒研究團隊天文學家Jon Jenkins等人,從克卜勒任務(Kepler mission)觀測資料庫中新確認克卜勒452b(Kepler-452b)的確為系外行星,使已確認的系外行星數量達到1030顆:此外,克卜勒452b不僅母恆星與是與我們太陽類似的G2型類太陽恆星,且位在其母恆星的適居區中,更讓這些天文學家興奮的是它的大小幾乎與地球相同,是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適居區系外行星中最小的,也是迄今為止與地球最相似的系外行星(但只是相近,不代表就是另一顆地球)。除了克卜勒452b之外,這些天文學家還宣布了另外11顆小型的適居區系外行星候選者(habitable zone candidate planets)。今年是發現首顆系外行星的20週年,這些發現是系外行星探測史上一個重要的躍遷,代表著離發現另一顆地球的時日愈來愈近了。

新聞
治療乳癌末期新藥 FDA批准上市

治療乳癌末期新藥 FDA批准上市

治療乳癌末期新藥 FDA批准上市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江敏欣編譯/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謝豐舟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FDA approves new drug to treat estrogen-receptor–positive breast cancer,  FDA Approves New Drug To Treat Advanced Breast Cancer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直是癌症病患是否能增加存活率的關鍵因素。但有時可能直到癌症末期或癌細胞已經轉移,才能發現癌症的病兆。

新聞
[新聞] 發現臺灣目前最古老人類化石

[新聞] 發現臺灣目前最古老人類化石

臺日澳學者跨國合作 發現臺灣目前最古老人類化石
教育部2015年1月27日新聞稿

臺灣古生物研究重大發現!在澎湖水道海域發現具有直立人特徵的澎湖原人 (Penghu 1)下顎骨化石,經科博館地質學組主任張鈞翔與國內、日本、澳洲學者耗時四年的研究,判斷其年代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不但是臺灣目前發現最古老的人類化石,也為直立人在亞洲的分佈與型態,提供關鍵性證據!這項研究受到國際學術界矚目,更登上自然通訊雜誌 (Nature Communications)。

新聞
莫耳和公斤單位的重新定義

莫耳和公斤單位的重新定義

莫耳和公斤單位的重新定義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所博士生黃郁崴 編譯/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博士林雅凡 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化學與工程新聞(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CEN) 2014, 92(34), 25

單位是將物質標準量化的表示法。國際單位制(SI)是最普遍採用的標準度量衡單位系統,該體制是在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期科學家們所發展起來的單位制度。首先,國際單位制將質量、長度、時間、電流、溫度、物質量、發光強度,此七個物理量的單位定義為公斤$$(kg)$$、公尺$$(m)$$、秒$$(s)$$、安培$$(A)$$、克耳文$$(K)$$、莫耳$$(mol)$$、燭光$$(cd)$$七個基本單位。然而,原有的制度將可能更新。

新聞
[新聞] 台灣光子源同步加速器試車成功 綻放出第一道光芒

[新聞] 台灣光子源同步加速器試車成功 綻放出第一道光芒

「台灣光子源」 (Taiwan Photon Source, TPS) 同步加速器試車成功 綻放出第一道光芒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2015年1月5日新聞稿

2014年的最後一天,位於新竹科學園區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NSRRC)的台灣光子源控制室在下午1點58分傳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台灣光子源出光了!同步加速器儲存環的電子束能量已達到設計值30億電子伏特,儲存電流也超過1毫安培的重要試車里程碑,並綻放出第一道光芒,中心人員皆為此歷史性的一刻歡欣鼓舞。在這歲末迎春之際,台灣光子源建造團隊在過去數年來不屈不撓的努力下,成功達成使命,交出漂亮的成績單,也為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即將啟動的「世界光年活動」(International Year of Light; http://www.light2015.org/Home.html)掀開序幕。

新聞
[新聞] 臺灣年輕團隊成功捕捉「克里奇中間體」與水分子的關鍵化學反應

[新聞] 臺灣年輕團隊成功捕捉「克里奇中間體」與水分子的關鍵化學反應

臺灣年輕團隊突破研究氣壓上限 成功捕捉大氣活潑分子與水蒸氣之化學反應
中央研究院2015年1月6日新聞稿

大氣中一種名為「克里奇中間體」 (Criegee Intermediates,簡稱CIs,化學式R2COO,R為氫原子或烷基) 的活潑分子是大氣化學中的關鍵角色,更與大氣中的酸雨、懸浮微粒現象息息相關。然而由於CIs壽命十分短暫,很難捕捉或偵測,學界對此快閃神秘分子向來瞭解甚少。

新聞
2015年觀星大事記

2015年觀星大事記

2015年觀星大事記
高瞻計畫特約編譯葉承効/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王名儒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Astronomy Calendar of Celestial Events for Calendar Year 2015

今年的觀星大事記涵括了觀賞月球盈缺、流星雨、日蝕月蝕、天體的合衝等諸多天文現象的日期與時間。雖然這裡所列出的幾乎都是大家用肉眼就可以觀賞的天文事件,不過有一些仍會需要雙筒望遠鏡,才能看到最佳的景觀。本文的所列時間皆為中原標準時間。

新聞
偵測到大爆炸微波輻射的研究持續受到質疑

偵測到大爆炸微波輻射的研究持續受到質疑

偵測到大爆炸微波輻射的研究持續受到質疑
高瞻計畫特約編譯葉承効/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高涌泉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Criticism of Study Detecting Ripples From Big Bang Continues to Expand

今年三月,宇宙銀河系外偏振背景影像(Background Imaging of Cosmic Extragalactic Polarization,以下簡稱BICEP)團隊透過位於南極的BICEP2望遠鏡,觀測到宇宙大爆炸所產生的重力波。若此研究屬實,那麼將是近現代最重要的宇宙學研究成果,因為這證明了宇宙大爆炸理論。但是自從該團隊的研究成果問世以來,就一直不斷有學者提出質疑。

1280px-South_pole_spt_dsl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關於宇宙開始的理論,在過去三十年的核心理論是建立在「大爆炸」及「暴脹」之上。所謂的暴脹是指大爆炸後的10−36秒開始,持續到大爆炸後10−33至10−32秒的宇宙空間膨脹狀態,並在宇宙中留下重力波波紋。暴脹解釋了宇宙的起源,以及宇宙的諸多特性。

歐洲太空總署最近使用普朗克衛星(Planck Satellite)的數據證明BICEP2所觀測的宇宙中含有足量的星際間塵埃,可能會影響望遠鏡所得到的觀測影像。首位針對BICEP研究成果提出星際間塵埃變數的學者佛洛格(Raphael Flauger)認為「顯而易見地,大部分的信號都是由星際間塵粒所造成的。」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