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境概況

氣圈、地圈、水圈、生物圈

消波塊

消波塊 Armor Blocks
中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游晶晶

臺灣四面環海,每個地方的海岸總是不盡相同,美不勝收,但你總會感到疑惑,為何海邊總會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石頭,有時整整齊齊,有時凌亂不堪,而這些石頭稱為消波塊,俗稱肉粽

土壤差異沉陷

土壤差異沉陷 (Th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of soil)
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劉德謙

土壤為何會差異沉陷?

土壤受到載重壓力會產生沉陷,沉陷的種類分為瞬時沉陷、主壓密沉陷及次壓密沉陷。土壤會沉陷是因為土壤中有孔隙,土壤受到壓力時將孔隙中的空氣或水擠出,使得土壤的密度增加而沉陷。

土壤液化成因

土壤液化成因 (The Reasons of Soil Liquefaction)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李珩

土壤液化與我們的關係

在臺灣這種高降雨、多地震的地方,土壤液化是我們很常聽到的一個名詞。但大部分的人卻不明白發生的原因以及條件,使自己就算身在危險之中卻也毫不知情。因此既然身在臺灣,多了解土壤液化這類的災害是必要的。

填海造陸 ─以日本關西機場為例

填海造陸 (Sea Reclamation) ─以日本關西機場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王泓智

填海造陸,顧名思義即是將海岸填沙以形成新的土地的一種工程,以人工的方式,利用抽砂船將海底的沙填到海岸附近,製造一塊新的土地。對於鄰海且土地不大的國家來說,填海造陸無異於一種擴張國土的手段,

淺基礎

淺基礎 Shallow Foundation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陳媺易

什麼是基礎?

由梁照雲所寫的「工業廠房地基基礎施工技術與加固技術的研究」中提到的地基和基礎:「…地基是指建築物受到荷載力,基底下方產生的變形的那部分地層。而基礎則是指將建築物的荷載力傳遞給地基的下部結構。…」[1],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地基和基礎的定義和差異。而根據此書,我們也可以歸納出,一個安全的地基,除了要擁有能夠抵抗強度破壞的能力,阻止土壤產生剪力破壞,還必須讓基礎的位移或沉降不超過允許值。

大地測量

大地測量 (Geodesy)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系 林佳穎

大地測量概論

測量約略分為平面測量與大地測量。平面測量以平面為基準,只適用於小範圍,在二十里之三角形邊長所形成之面積內(約 170 平方公里)之測量可視為平面測量,因為適用的面積小,所以多用在工地測量、道路測量等等。大地測量補償了平面測量在地球上會產生的曲率誤差,適用於大範圍,因為尺度大,更適合長時間、同一地點的觀測。

工址調查

工址調查 Site Investigation
國立嘉義大學土木與水資源工程學系 簡濟豪

工址調查之定義

進行工程設計與施工前,皆須調查清楚工址之地形、土壤強度、壓縮與水力學特性,以及乃至施工特性等。工址調查之目的在於查出或預估施工中乃至施工後地盤與結構物間之相互行為,並決定從事設計或分析時所需之地層結構,狀況及各土層之土壤參數等資料。工址地盤之地質條件與其工程性質,影響工程安全甚鉅,工程特殊與地質複雜之工址,更應慎重加強辦理地盤調查[2]

交通寧靜區

交通寧靜區 Traffic Calming
中原大學土木系 陳敬宜

前言

交通寧靜區最早起源於荷蘭,為增進在住宅區或通學巷道等道路使用環境品質,特別是年長者、幼童、身心障礙者較多,需要特別進行行人保護者,所採行之交通策略面的方法。

跌水工法

跌水工法 (Drop Structure)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徐偉哲

為何需要跌水工法?

臺灣地形大部分為較陡的山區,河流相對短小,加上臺灣氣候特性,每年降雨皆相當集中,容易產生洪流,此時遇到河道蛇行或是河床較陡的地區,容易造成縱橫向侵蝕嚴重,使河流挾帶大量的泥沙和土石,一方面造成被侵蝕區地基嚴重的掏刷,一方面這些被帶走的砂石運至下游,將導致下游河道或水庫淤積嚴重,甚至引起氾濫,為了保護民眾的安全,常常需要考慮施以整流工程,跌水工法為其中之一[1]。

綠屋頂

綠屋頂(Green Roof)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徐偉哲

為什麼需要綠屋頂?

綠屋頂顧名思義即將植物覆蓋在屋頂上,形成綠意盎然的屋頂。隨著都市不段擴張發展,樹木和裸地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大樓與傳統的水泥,這些人工建材擁有積蓄太陽能的特性,使熱量無法透過蒸發而減少,加上交通工具、空調所產生的人工廢氣,讓都市裡的氣溫比郊區高,這種現象稱為「熱島效應」[1],世界各地大城市皆有此現象,而使用綠屋頂則可以改善熱島效應。根據聯合國環境計畫研究顯示,當綠屋頂普及率達到七成時,整座都市的二氧化碳含量將減少八成,熱島效應也會完全消失。綠屋頂在歐洲已風行長達 10 年之久,近幾年在亞洲的東京也修法規定新大型建築的屋頂,必須有 20% 以上的面積為綠屋頂,綠屋頂儼然成為一個新的建築趨勢[2]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