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技術與應用

化學工程、生物化學、綠色化學、環境化學、核化學

晶片製造過程

晶片製造過程 (Chip Manufacturing Process)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三年級葉佩雯、劉玠均、陳琬嫣/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化學科周芳妃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睜眼所見,滿是電子產品充斥的世界,當今的我們已無法忽視它們的存在。但你是否好奇過,是什麼祕方,讓它們如此琳瑯滿目?不就是那塊被稱為「晶片」的東西嗎?至於晶片是如何製作?人們又如何在比薩般大小的晶圓片上玩起分子建築學?讓我們一同來見真章。

複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l, Composites)

複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l, Composites)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三年級林子晴/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化學科周芳妃老師/國立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複合材料具有高強度、高韌性、質量輕、耐腐蝕以及耐磨耗等特性,已運用於電機產業、電子產業、航太工業、汽車工業、船舶工業、及運動器材上。為什麼我們需 要複合材料呢?各種單一材料都有其優缺點,為了要「揚長避短」,克服單一材料的缺點,並創造新性能,所以複合材料漸漸嶄露頭角。1940年代左右,發現玻 璃纖維增強不飽和聚酯,開啟現代複合材料的新紀元;1960年代初期,隨著玻璃纖維(Fiberglass, Fibreglass, Glass fibre)的發明,複合材料的工業製造逐漸展開,這對於工程構件設計上,有著革命性的意義:人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用途,設計適用的複合材料,不像以前一樣 只能在既有的材料中挑選。

原子科學家和輻射劑量單位的命名(1):倫琴(Röntgen)

原子科學家和輻射劑量單位的命名(1):倫琴(Röntgen)
美國Stony Brook University王瑜君物理學博士/美國Stony Brook University王瑜君物理學博士責任編輯

思考問題:

1. 重大科技的突破是偶然的意外?個別科學家的運氣?

2. 倫琴人格與生平反應了哪些科學工作與倫理價值的關係?

3. 倫琴射線在今天有何重要性?

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國際媒體的相關報導上常常出現一般讀者比較陌生的科技名詞:輻射的量(quantity)和單位(unit)。這些劑量單位的命名和原子科學曲折戲劇性的突破歷程息息相關。我們將分篇介紹其中最主要的五種單位和其背後五位被稱為「輻射五傑」的科學家。

原子科學家和輻射劑量單位的命名(1):倫琴()

:威廉·康拉德·倫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1845-1923)

id=”attachment_29265″ align=”aligncenter” width=”252″ caption=”圖1:威廉•康拉德•倫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1845-1923) “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helm_R%C3%B6ntgen

1895年11月8日,當時已經是德國維爾茨堡(Würzburg)大學校長的倫琴,在進行陰極射線(就是電子)的實驗時,觀察到放在射線管附近塗有氰亞鉑酸鋇(barium platinocyanide,BaPt(CN)4)的屏上發出的微光,這表示有股神秘的射線居然會穿過包在真空管外不透明的紙張,最後他確信這是一種尚未為人所知的新射線。有人提議將他發現的新射線定名為「倫琴射線」,倫琴卻堅持用「X射線」這一名稱,產生X射線的機器叫做X射線機。倫琴因這個發現獲得1901年首屆諾貝爾物理學獎。

聲波冷卻冰箱(Acoustic Refrigerator)

聲波冷卻冰箱(Acoustic Refrigerator)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學士生張育唐/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陳藹然博士責任編輯

聲波冷卻冰箱(Acoustic Refrigerator),是一種利用聲波引起封於管內之氣體壓力改變,進而溫度改變的原理所製做的一種環保冰箱。

人類利用低溫保存食物的方式由來已久;在古代便在冬天時於地窖儲存冰塊,等到夏天將食物放入低溫的地窖保存。而現今的冰箱,是透過氣體體積改變導致溫度改變來達到冷卻的效果。因為當氣體進行一個絕熱膨脹(adiabatic expansion)的過程,即在一絕熱系統中改變氣體體積(與外界沒有熱量交換),溫度與體積遵守下列關係式:

1

T1:氣體膨脹前的溫度,T2:氣體膨脹後的溫度
V1:氣體膨脹前的體積,V2:氣體膨脹後的體積
n:氣體分子莫耳數,R:亞佛加厥常數,CV:氣體莫耳熱容量(molar heat capacity)

合金(二)─ 合金的結構

合金(Alloys)(二)─ 合金的結構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學士生張育唐/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陳藹然博士責任編輯

合金(Alloys)是含金屬的混合物,是溶液的一種,較少量的元素視為溶質,主成份金屬為溶劑。根據組成結構可分為:取代合金(Substitutional alloy)與填隙式合金或插入式合金(Interstitial alloy)。

圖一、取代合金(左)與填隙式合金(右)(圖片來源:陳藹然博士)

合金(一)

合金 (Alloys) (一)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學士生張育唐/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陳藹然博士責任編輯

合金(Alloys)是溶液的一種,為具金屬特性的元素混合物,其中至少有一種主要成分為金屬。根據混合的狀況可區分為均相合金(Homogeneous alloys)與非均相合金合金(Heterogeneous alloys)。青銅(Bronze)、黃銅(Brass)為均相合金,成份元素的原子分布均勻;非均相合金例如汞齊(Amalgam),為不同比例晶相組成的混合物。

合金的使用相當早,原始人即懂得利用隕石中的天然鐵鎳合金。而一般而言約四千至五千年前,人們已經掌握了冶煉青銅、黃銅的技術,而在約三千年,生鐵(pig iron)、鋼(Steel)等等人造的鐵合金出現。一般而言常見的合金很多,如上述鐵碳合金包含了鋼、生鐵、熟鐵(wrought iron);青銅、白銅、黃銅,也分別是銅錫、銅鎳、銅鋅合金。曾用來補牙的銀粉,其實是銀錫汞齊。

圖一、黃銅(左),鋅(中),銅(右)合金 。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Brass

鋼 (Steel)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學士生張育唐/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陳藹然博士責任編輯

鋼 (Steel) 是含碳量低於2%的碳鋼合金。由於碳原子半徑比鐵原子半徑小很多,故碳原子填入鐵金屬晶格中,形成與填隙式合金或插入式合金 (Interstitial alloy)。

鋼的煉製始於鐵礦的還原,目前常用的方法為高爐 (Blast furnace)冶煉法,由於在使用的過程中加入了大量的煤炭作為還原劑,因此在煉出的鐵當中,必然會含有一定濃度的碳。透過在鐵合金當中碳含量的不同,可以得到不同用途的鐵合金。

 

圖一、鐵於高爐中的反應 http://www.elmhurst.edu/~chm/onlcourse/chm110/outlines/steel.html

合金鋼

合金鋼 (Alloy Steel)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學士生張育唐/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陳藹然博士責任編輯

合金鋼 (Alloy Steel),是指一系列以鋼(Steel)為主要成分的合金。在鋼中加入不同比率的各種不同金屬,藉以改變鋼的各種機械性能。合金鋼可視為取代合金 (Substitutional alloy)與填隙式合金或插入式合金 (Interstitial alloy)的混合;添加金屬與鐵形成取代合金,碳和鐵的組合為填隙式合金。

在合金鋼當中,一般而言加入少於5 %的其他金屬是為了提高鋼的強度與淬透性;加上超過5 %的其他金屬,則一般用於特殊用途,或者是為了耐腐蝕、極端的耐高溫性質等等。表一為鋼混合不同比例金屬後的性質變化。

表一

抗震劑(Antiknock Agent)

抗震劑(Antiknock Agent)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學士生張育唐/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陳藹然博士責任編輯

抗震劑,是一種汽油當中的添加物,其添加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減低汽油在引擎當中,由於高溫高壓下自燃、爆炸,所產生的爆震(knocking)現象。

而由於爆震程度可以利用辛烷值(octane number)來進行度量,辛烷值越高,爆震的效果也就越低,因此吾人也可稱抗震劑的添加,是為了提高汽油的辛烷值。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