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

珊瑚 V

珊瑚 V (Coral V)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 陳易揚

連結: 珊瑚 IV

臺灣位於熱帶與亞熱帶之間,由於有黑潮流經,海水溶氧充足且水質佳,緊鄰全球海洋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珊瑚三角地帶(The Coral Triangle,圖十一),使得臺灣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極高:臺灣擁有全世界 10% 的海洋生物物種,其中包含全世界 40% 的珊瑚種類。

珊瑚 I

珊瑚 I (Coral I)
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 陳易揚

海洋環境裡常見的珊瑚 (coral) 看似植物或岩石,實際上卻是不折不扣的動物(圖一)。牠們隸屬於刺絲胞動物門 (Phylum Cnidaria,又稱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 (Class Anthozoa,Anthozoa 意為 flower animal)

海洋酸化的威脅

海洋酸化的威脅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特約編譯葉晏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周金城副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Ocean Acidification Threatens Economies And Marine》

p1

海水持續升溫,對珊瑚造成了負面的影響。(圖片來源:flickr用戶USFWS Headquarters)

海洋酸化的證據比比皆是,但這對於海洋中的微生物意味著什麼,我們卻無從得知。2013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所刊載的一項研究發現,至少有1種珊瑚已無法適應逐漸變酸中的海水。

在加州大學的伊麗莎白‧克魯克(Elizabeth D. Crook),和聖克魯斯(Santa Cruz)的帶領下,研究人員以自然pH梯度膠片,在中美洲猶加敦半島採樣天然的微孔珊瑚。研究人員用電腦斷層掃描來判定其每年的增長率,和因磨損、撕裂或捕食所造成的骨骼侵蝕,此研究歷經4年以上。之後,他們評估此珊瑚與水中碳酸根離子濃度變化與pH關係。

阻止珊瑚滅絕─解析珊瑚共生藻基因體

阻止珊瑚滅絕─解析珊瑚共生藻基因體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助教范姜文榮

編譯來源:《Draft Assembly of the Symbiodinium minutum Nuclear Genome》

p10

隨著地球的溫暖化、海水酸化等因素,使珊瑚礁面臨危機,已有研究報告指出地球三分之一的珊瑚礁已漸漸消失,許多國家的政府單位全力進行防止地球暖化與珊瑚礁保護的工作。(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日本沖繩科學技術研究所、日本國立遺傳學研究所、日本國立生物資訊學研究所及東京大學醫學基因科學系等研究團隊,首次成功解析出與珊瑚共生的蟲黃藻1基因體,該研究團隊先前已於2011年率先成功解析珊瑚基因體,因此獲得宿主─珊瑚與共生者─蟲黃藻兩者的基因體資訊。透過基因體的遺傳資訊,將對進一步解析珊瑚與蟲黃藻間的共生關係有重要的幫助。

珊瑚礁與熱帶雨林並列為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另因與漁業及觀光有關聯,使珊瑚礁也成為經濟上非常重要的場所。但是隨著地球的溫暖化、海水酸化等因素,使珊瑚礁面臨危機,已有研究報告指出全部地球的1/3珊瑚礁已漸漸消失,許多國家的政府單位全力進行防止地球暖化與珊瑚礁保護的工作。

為了保護珊瑚礁,有必要理解製造珊瑚礁的主角─珊瑚的生物特性,造礁珊瑚雖與水母、海葵等同樣是刺絲胞動物,但是造礁珊瑚具備其他刺絲胞動物少有的2個重要特徵:其一是造礁珊瑚與屬於渦鞭毛藻的蟲黃藻維持細胞內共生關係,因此可自蟲黃藻獲取營養物質而存活。另一特徵是具有利用二氧化碳製造碳酸鈣骨骼、形成珊瑚礁的能力。造礁珊瑚與蟲黃藻之間具有絕對的共生關係,如果發生蟲黃藻離開珊瑚或在珊瑚內死亡的情況,就會造成珊瑚白化現象,狀況嚴重時會影響珊瑚生存甚至死亡,因此有必要理解下列問題:珊瑚與蟲黃藻是如何維持其共生關係?為何海水溫上升等刺激會造成共生關係的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