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場與磁力線

磁性物質(Ⅱ)–鐵磁性、反鐵磁性(Magnetic Material–Ⅱ)

磁性物質(Ⅱ)–鐵磁性、反鐵磁性(Magnetic Material–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李聖尉碩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蔡志申教授責任編輯

承接上篇『磁性物質(Ⅰ)–反磁性、順磁性』,本篇則從鐵磁性、反鐵磁性物質談起:

磁性物質(Ⅰ)–反磁性、順磁性(Magnetic Material–Ⅰ)

磁性物質(Ⅰ)–反磁性、順磁性(Magnetic Material–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李聖尉碩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蔡志申教授責任編輯

物質的磁性起源於物質內原子磁矩間之排列或交互作用所形成之巨觀現象,而原子磁矩主要來自三個原由:

  1. 電子軌道(Orbital)磁矩:電子繞原子核公轉所產生的磁矩。
  2. 電子自旋(Spin)磁矩:電子內稟所產生的磁矩。
  3. 原子核磁矩 : 原子核內稟或相對電子公轉運動所產生的之磁矩,但原子核磁矩之值很小,相較於電子磁矩而言,可被忽略。

力線(Field line)與場(Field)

力線(Field line)與場(Field)
國立彰化高級中學物理科劉翠鵑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蔡志申教授責任編輯

磁石吸鐵及琥珀摩擦生電等現象早在古希臘時代就開始被研究,但要一直到18世紀,富蘭克林、庫倫、安培等人,研究靜電之間電作用與靜磁之間磁作用,才是電磁學發展的開始。當時,一位想像力豐富的實驗天才,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在白卡紙上灑上鐵粉,並在紙下放一磁極,輕敲卡紙後,鐵屑在磁鐵周圍連成規則曲線,這樣圖線吸引著他,心想著”空間中真的如牛頓所說的,除產生超距力的粒子以外一無所有嗎?”

磁性(Magnetism)的由來

磁性(Magnetism)的由來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物理科陳忠城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蔡志申教授責任編

電子的自旋方向有上下兩種。在一些物質中,具有向上自旋和向下自旋的電子數目一樣多,它們產生的磁極會互相抵消,整個原子,以至於整個物體對外沒有磁性。有些電子雖然沒有完全相互抵消,導致整個原子具有一定的總磁矩。但是這些原子磁矩之間是混亂排列的,所以整個物體不具鐵磁性。

螺線管(Solenoid)

螺線管(Solenoid)
台中縣立中港高級中學物理科王尊信老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所謂的螺線管,指的是由一質地均勻的金屬導線,所纏繞而成的金屬線圈,若現在有一電流通過,螺線管便會產生磁場,如下圖

若流入平面的導線中間有一點 $$P$$,根據安培右手定則,$$P$$ 點左邊的導線會給予 $$P$$ 點向下的磁場,而 $$P$$ 點右邊的導線則會給予向上的磁場,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彼此互相抵消,最後的結果,便如圖所示,我們可以根據安培右手定則知道內部磁場的方向,四指彎曲指向電流方向,此時大拇指所指的就是內部磁場的方向。若此螺線管纏繞的非常均勻、緊密,且長度遠大於口徑,則內部的磁場便可視為均勻分布。

磁鐵(Magnet)

磁鐵(Magnet)
台中縣立中港高級中學物理科王尊信老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所謂的磁鐵,是一種可以產生磁場的物體,若用細線懸掛一個磁鐵棒,磁棒會指向南北方,指向北方的磁極稱為指北極或N極,反之,指向南方的稱為指南極或S極,若將兩個磁鐵的同性極互相靠近,兩塊磁鐵會互相排斥,若將異性極互相靠近,則磁鐵會互相吸引,這種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特性和靜電力非常相似,由此可知,地球本身也具有磁性,目前的地理北極是S極,地理南極則是N極。

磁場(Magnetic Field)

磁場(Magnetic Field)
台中縣立中港高級中學物理科王尊信老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磁場就是在磁極或電流附近的一種向量,因為它是一種超距力,所以法拉第利用磁力線的概念來描述這種場的作用。它可以對電荷或磁性物質產生作用,因此當磁性物質放置在磁場中,它可以產生與磁場方向相同或相反方向的作用,稱為磁感應現象。

磁力線(Line of Magnetic Field)

磁力線(Line of Magnetic Field)
台中縣立中港高級中學物理科王尊信老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法拉第是第一個提出力線(line of force)概念的人,他利用力線的觀念成功解釋超距力作用的原理:力線愈密,作用力也愈大。因此電場也可稱為電線密度,磁場也可稱為磁力線密度。
不過在大學電磁學中,磁場與磁力線密度被分開來討論。 然而力線的觀念其實還是有點複雜,因此後來的學者提出修正的看法,提出場線(field line)的觀念。場線的觀念比力線更能精確描述向量的觀念,尤其是後來發展出散度(divergence)與曲度(curl)的觀念,更有利於後續理論的推導與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