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

嗅到危險的味道了嗎?

嗅到危險的味道了嗎?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副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独立行政法人理化学研究所(RIKEN)2013年8月7日訊 <おやっ、危険なにおい?>

p2

嗅覺對許多生物而言,在尋找食物、感知危險和生殖活動的誘發等生物行為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圖片來源:flickr用戶USFWS Mountain Prairie)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腦科學總和研究中心等共同研究團隊發現在嗅覺細胞上能夠敏銳接收氣味分子的蛋白質,亦即敏銳嗅覺機能上必要的蛋白質。

嗅覺對許多生物而言,在尋找食物、感知危險和生殖活動的誘發等生物行為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尤其對野生動物而言,能夠敏銳地偵測氣味更是攸關其個體的存亡或子代繁殖的成功與否。

氣味成分中的各式各樣的化學物質由鼻腔內嗅覺上皮組織的嗅細胞所接收,在鼻腔表面的嗅細胞上密佈嗅纖毛,嗅纖毛的嗅覺受器、GTP結合蛋白、cAMP合成酵素、和cAMP依存的陽離子通道等,這些嗅細胞特有的細胞內訊息傳遞分子群都聚集在一起。與嗅覺受器結合的氣味分子,會將訊息透過訊息傳遞分子群的連續運作,有效率地轉換成電子信號,引發嗅神經呈現興奮狀態,將此訊息傳遞至腦部的嗅球,再傳遞至高階的大腦嗅覺中樞,引發氣味的認識、辨別、記憶,進而產生情感的變化、引誘或躲避行為等。

螢火蟲發光原理的妙用

螢火蟲發光原理的妙用
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碩士蔡宗樺

編譯來源:科学技術振興機構2013年5月21日《人工的に作り出したホタルの光の明滅を使って》

日本研究團隊,利用螢火蟲發光的原理,開發出一種可以長時間且穩定以人工螢光明滅變化,來監測動物體內pH值的方法。(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大家也許都知道,螢火蟲那夢幻的螢光,是雄螢火蟲求偶的信號。但現在螢光除了求偶的功能以外,東京大學大學院理學系研究科的服部滿特任研究員、小澤岳昌教授,以及北海道大學保健科學研究所的尾崎倫孝教授等,利用螢火蟲發光的原理,開發出一種可以長時間且穩定的以人工螢光明滅變化,來監測動物體內pH值的方法。

為什麼要監測動物體內的pH值變化?正常細胞為了讓蛋白質有效率的工作,會自行調節pH值,使之維持在7.2至7.4左右。但如果細胞處於不正常環境中,便無法正常的保持其pH值。目前已知當細胞癌化或呈現低氧狀態時,細胞內pH值會下降,也就是酸性化,而被病毒感染時,pH值也會大幅變化。

在培養細胞中監測細胞內pH值變化很容易,但是在活體動物內測量細胞中的pH值,必須在不破壞細胞,維持存活的狀態下,長時間測量並穩定觀察,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使用的方法是,利用非螢火蟲的螢光性標識物質─螢光探針,將其滲透進細胞內再從外部照光,藉由放出螢光的波長計算出pH值。然而在活體動物,將很難正確的測得細胞發出的光,而且長時間以光持續照射細胞也會對細胞造成很大的傷害。因此急需一項可以在活體動物內,長時間且穩定監測pH值的技術。

研究團隊利用螢火蟲自體發光的原理,利用產生螢光的「螢光酵素」和禾本科植物燕麥的光受體蛋白質(LOV2),開發出新的螢光探針。由於當藍光照射到 LOV2蛋白質區域時,會使其結構產生變化,停止照射後又會回復成原來的結構,因此研究團隊把來自螢火蟲的螢光酵素前端部分,結合到LOV2蛋白質區域,其後再接上來自甲蟲的突變螢光酵素後端,形成一個融合蛋白。這個融合蛋白,具有如同一般螢光蛋白的發光現象,但是以藍光照射,其發光會暫時減弱,停止照射後會慢慢回復到原來的發光強度。這個新的發光探針被命名為「光去活化螢光酶」。

在酸性環境下,光去活化螢光酶被藍光照射後,其回復到原本發光的時間會產生延遲。也就是說,藉由測量發光回復時間可以監測周圍的pH值。將光去活化螢光酶實際導入活小鼠腳尖皮下,並照光之後,發光現象確實先暫時減弱,然後才回復原本的發光。

吃海藻糖也能治憂鬱症

吃海藻糖也能治憂鬱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李冠群

編譯來源:Trehalose induced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 and autophagy enhancement in mice

憂鬱症是各種心理失常中罹患率最高的一種,以色列本古里昂大學和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藥學院的研究團隊的研究結果指出,海藻糖(trehalose)可能具有類抗憂鬱的功效。(圖片來源:pixabay用戶geralt)

以色列本古里昂大學(Ben-Curion University)和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藥學院的研究團隊的研究結果指出,海藻糖(trehalose)可能具有類抗憂鬱的功效,且此功效與海藻糖可增強細胞的自噬作用有關。

海藻糖是由兩個葡萄糖分子所組成的雙糖,為一種麥芽糖異構物,它廣泛存在於細菌、酵母菌、菇類、海藻、蝦子、昆蟲及植物中,而且是許多生物體,如細菌、真菌和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的能量來源之一。在生物體內,海藻糖除了可作為一種碳源及能量來源外,還具有保護如蛋白質及核酸等生物巨分子,以及維護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之作用,提供生物抵抗乾旱、高溫、高鹽、冷凍或輻射等惡劣環境的能力。

因為在這些惡劣環境下,脫水、高滲透壓、冰凍或高溫等不利的條件都會使蛋白質及生物膜分子間的水分子急遽下降,而海藻糖在此環境下可以取代水分子的功能,避免蛋白質及生物膜結構遭受破壞進而喪失功能。此外,近來更發現在植物體中,海藻糖具有調節植物生長與發育的角色。

生產胰島素的分子機器

生產胰島素的分子機器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學士陳祈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BBC News

糖尿病是一種因體內胰島素絕對或者相對不足所導致的一系列臨床綜合症,因此有些患者需要注射胰島素(圖片來源:flicker用戶Mel B.)

現代醫學發達,糖尿病患者所需要的胰島素原本是從豬身上取得的,現今可以用細菌來代為生產胰島素。但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研發出一種微小的分子機器,它能模擬人體細胞內核醣體(ribosome)製造蛋白質的方式,未來或許能更快速的生產胰島素。

這個分子機器的大小大概只有數百萬分之一毫米,形狀像一個戒指,它來回穿梭在長桿狀的分子上,當這個機器沿著長桿移動時會選擇化學物質,並把他們結合在一起形成1條長鏈聚合物,這個動作很像核醣體製造蛋白質的過程,而最終目的是要合成新藥或是新型塑膠。

有了它,類澱粉蛋白不再沉積

有了它,類澱粉蛋白不再沉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李冠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李冠群責任

類澱粉蛋白(amyloids ) 是1種不可溶的纖維狀蛋白質,名稱的由來是因為早期碘染色(iodine-staining)技術尚不成熟,使得科學家誤以為它是1種澱粉(拉丁文為amylum)。當時科學界一直在爭論它到底是屬於脂肪沉澱物,或是碳水化合物沈澱物,直到最後,才發現它其實是1種蛋白質。當類澱粉蛋白不正常地在器官中堆積時,會造成類澱粉沉積症(amyloidosis)。

目前已知在人體內至少有18種蛋白質,會因為其蛋白結構錯誤折疊,導致該蛋白質會與其本身、或與細胞內其他蛋白質發生糾結,形成纖維狀的類澱粉蛋白沉積。在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等多種神經性疾病患者的神經系統中,都可以觀察到大量類澱粉蛋白的沉積,因此,許多學者相信它可能是導致腦部或其他器官功能退化或功能障礙的原因。

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詹姆斯‧諾維克教授(James Nowick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和洛杉磯分校的大衛‧艾森伯格教授(David Eisenberg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已經共同研製出1種環狀胜肽類的模板分子,它可誘導多種胜肽形成β-褶板結構(β-sheet structures)。在體外的試驗中,這些β-褶板結構可以阻斷包括amyloid-β (簡稱Aβ)、tau和α-synuclein等多種蛋白的沉積,也可減少Aβ在細胞造成的毒性,而Aβ與tau正是阿茲海默症的致病蛋白質;α-synuclein則是帕金森氏症的致病蛋白質,因此,該種新型蛋白沉積抑制劑,很可能成為廣泛治療類澱粉蛋白沉積症的「萬用藥物」,在同時治療多種神經性疾病上具有極大的潛力。此結果已發表在2012年9月線上的《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期刊。

老年失智症的防火牆-基因突變

老年失智症的防火牆-基因突變
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教授周成功/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教授周成功責任編輯

許多遺傳性疾病都是因為基因突變,造成胺基酸序列改變,使得蛋白質功能喪失而得病。但有沒有人會因為攜帶了特定的基因突變,反而不容易罹患特別的疾病?找到這些保護性的基因突變,可以讓我們更了解疾病的成因,發展有效的預防或治療的藥物。透過大規模基因定序與病歷資料庫的分析,最近發現的確有些基因突變能保護老年人不容易得到阿玆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又稱老年失智症,主要病徵就是認知和記憶能力逐漸喪失,它發生的機會與年齡成正比;過了65歲,每5年發病率會增加1倍。迄今仍無有效的治療方式。造成疾病確實的原因還不完全清楚,不過許多證據都指向1個蛋白:amyloid b precursor (APP)。APP是神經細胞上的1個膜蛋白,真正的生理功能並不清楚。它會被酵素切出一小段蛋白,稱作 b amyloid。b amyloid自己很容易聚集成塊。解剖阿茲海默症病人的腦子,會看到神經組織中有許多 b amyloid聚集的斑塊。b amyloid形成的斑塊是判定阿茲海默症1個重要標記。

蛋白質摺疊 –下

蛋白質摺疊 (Protein Refolding) –下
國立臺灣大學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黃胤榮碩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在真核微生物中的伴護蛋白 (chaperone) 通常是熱休克蛋白質。雖然大部分的球形蛋白質的原生狀態是不需伴護蛋白輔助的,而伴護蛋白輔助的摺疊通常是必須在擁擠的細胞內環境來作用,可以防止蛋白質堆積;伴護蛋白通常是用來避免曝露在熱或是其它變化的細胞環境而造成錯誤的蛋白質摺疊和堆積。

Pages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