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光

3D有趣實驗:漂亮的綠色螢光(Beautiful Green Fluorescence)〔II〕

3D有趣實驗:漂亮的綠色螢光(Beautiful Green Fluorescence)〔II〕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學生李錡峰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楊水平副教授責任編輯

實驗影片

請按此連結,參閱「3D有趣實驗:漂亮的綠色螢光〔I〕

原理和概念

  • 螢光素(Fluorescein)最早在1871年時由Adolf von Baeyer所製備出來,固體粉末為暗紅色,微溶於水但可溶於酒精,其實驗所使用Phthalic anhydride與Resorcinol來合成,其催化劑為氯化鋅,也可以使用硫酸作為催化劑,其反應式如下所示:

    (來源:Fluorescein, Wikipedia.)

3D有趣實驗:漂亮的綠色螢光(Beautiful Green Fluorescence)〔I〕

3D有趣實驗:漂亮的綠色螢光(Beautiful Green Fluorescence)〔I〕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學生李錡峰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楊水平副教授責任編輯

前言

在讀書時螢光筆是你畫重點不可或缺的好夥伴,在日光燈或太陽的光線照射下,一眼就可以看出重點在哪裡,你曾想過螢光筆的墨水有何成分嗎?你曾想用螢光筆畫過重點之處為何在暗處不會發光嗎?本實驗將藉由簡單的方式,在實驗室合成出一種顏色亮眼的綠色螢光染料-螢光素(Fluorescein),它在紫外線照射下,發出綠色螢光。螢光素在多種應用(如螢光抗體技術)中被廣泛用作為螢光示蹤物。

實驗影片

請按此連結,戴紅藍眼鏡,觀看3D有趣的化學實驗:漂亮的綠色螢光(Beautiful Green Fluorescence),YouTube。

螢光原位雜合技術

螢光原位雜合技術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助理林如愔

螢光原位雜合技術(FISH)是一種細胞遺傳學技術,可以用來檢測基因體上面特定核苷酸序列的存在,亦可藉由檢測信使RNA(mRNA)的表現量來觀測基因的表現。其基本原理如圖一所示:在小片段的DNA探針上以缺口轉化法(nick translation)標定Dig-dUTP或Biotin-dUTP,接著取一片經由福馬林(formalin)固定好的組織切片,將帶有標定的單股DNA探針與之進行雜合,完成之後使用螢光標定的Anti-Dig/Biotin抗體(antibodies linked with a fluorophor)進行檢測。此抗體會專一性結合上樣本中已經被Dig/Biotin標記引子雜合的核酸,螢光標定的抗體可在螢光顯微鏡下被觀測到螢光。

螢光

螢光 (Fluorescence)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三年級林欣怡/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化學科周芳妃老師修改/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廣義中,人們將生活中會微弱發光的物質稱為螢光。但事實上,螢光是物質受某波長光線(例如紫外線或x射線)照射而吸收能量後,消耗部分能量,而釋放出另一較長波長的光線(通常是可見光),即是我們所能見到的螢光。螢光物質並非主動發光體,而是「光致發光」的現象,本身並不放出熱量,所以是一種冷發光。

螢光產生的機制如下:

S0+hvEX → S2 → S1 → S0+h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