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雪

基連尼-費雪合成

基連尼-費雪合成 (Kiliani–Fischer Synthesis)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所碩士生 張依湄

基連尼—費雪合成 (Kiliani–Fischer synthesis),是指由兩位德國化學家先後提出合成單醣的方法。

73571_p1

圖一、Heinrich Kiliani(來源:參考資料[1])

73571_p2

圖二、Hermann Emil Fischer(來源:參考資料[2])

海因利希.基連尼 (Heinrich Kiliani, 1855.10.30 — 1945.2.25),出生在德國的烏茲堡,他在慕尼黑工業大學 Emil Erlenmeyer [3] 教授的指導下取得他的博士學位,於 1892 年最終取得了教授職,在慕尼黑工業大學時期主要研究醣類化學,他在醣類的基礎發展上有很大的貢獻。1897 年前往德國的弗萊堡大學擔任藥物化學的教授,1945 年逝世於德國弗萊堡。

化學傳記:19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費雪(Hermann Emil Fischer)(二)

化學傳記:19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費雪(Hermann Emil Fischer)(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江宣儀碩士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以費雪命名的重要化學貢獻:

這是一個可從苯肼和一個醛或是酮類於酸性環境下產生芳香雜環吲哚。該反應是費雪於1883年所發現,目前用於治療偏頭痛的藥物中很多就是利用這個反應製備的,反應如下圖:

此反應中對於布氏酸的選擇是相當重要的,例如鹽酸、硫酸、堆磷酸及對甲苯磺酸都曾成功試驗。路易士酸的選擇如三氟化硼、氯化鋅、氯化鐵、氯化鋁等也成功應用於該反應的催化。

化學傳記:19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費雪(Hermann Emil Fischer)(一)

化學傳記:19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費雪(Hermann Emil Fischer)(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江宣儀碩士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費雪(1852年10月9日-1919年7月15日)是一個德國化學家,並於190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中最著名的發現為費雪酯化反應。在大部分的研究生涯中,費雪盡心力於嘌呤(purines)及醣類的研究。

統計:從政治算術到一門科學(Statistics: from political arithmetic to a science)

統計:從政治算術到一門科學(Statistics: from political arithmetic to a scienc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洪萬生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洪萬生教授責任編輯

「統計」是一個多義的名詞,而且,常常在面對質疑的意見時,被用來保證其可信度。我們有時使用它來談論資料,特別是指數值資料 - 例如,「$$93\%$$ 的統計數值是編造的」。當在這些意義下使用時,統計(statistics)是個複數名詞:數據的每一小部分都是一個統計量(statistic)。當統計(statistics)作為單數名詞使用時,它所指涉的,是一門產生及分析這些數據的科學。這門科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源,但卻是在二十世紀初期才發展興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