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波

紅外線光譜(二)

紅外線光譜(infrared spectroscopy) (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班 翁于婷

連結:紅外線光譜(一)

拿到一張紅外線光譜要如何分析判斷,確認化合物的結構是正確的呢?
第一步是分析峰位,就是吸收波鋒在光譜的位置,由橫軸振動頻率右到左逐漸變大,可劃分五個區域判讀,第一是4000~2500 cm-1,第二是2500~1800 cm-1,第三是1800~1600 cm-1,第四是1600~1400 cm-1,最後1400 cm-1以後我們稱為指紋區(fingerprint region),一般用來鑑定物質用。

紅外線光譜(一)

紅外線光譜(infrared spectroscopy) (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班 翁于婷

空氣中充滿著各式各樣的電磁波,有人類眼睛可見的可見光 (visible)、微波爐使用的微波 (microwave)、還有用於醫學診斷的 X-ray 等等(圖一),其中波長介於可見光波和微波,和人類最息息相關的電磁波就是是紅外線 (infrared),紅外線波長約 700 nm – 1 mm,由英國皇家學院的威廉‧赫歇爾 (William Herschel) 發現

電磁波理論

電磁波理論 (Electromagnetic theory
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二年級陳奕廷/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物理科王俊乃老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某時刻下,一個線性的偏振光束 (linearly-polarized)會有兩種振盪:相互垂直的電場與磁場,而它們又同時垂直於光的前進方向(橫波(transverse wave))

在 1845 年,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發現:光束在通過偏振物質的偏振角度產生的變化可以被磁場偏轉,這個現象就是著名的法拉第旋轉。這是第一次發現光與電磁學 (electromagnetism)的關聯性的證據。法拉第又在 1847 年提出光是一個高頻率的電磁振動,即使在缺少介質(如乙太 (ether))的情 況下也可以傳導。

微波

微波 (Microwave)
臺中縣立中港高級中學物理科王尊信老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所謂微波是指波長比無線電短,但是比紅外線長的電磁波。波長範圍大約在1 公尺到1 毫米或對應頻率為0.3 GHz 到 300 GHz。

紅外線

紅外線 (Infra Red)
臺中縣立中港高級中學物理科王尊信老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洪連輝教授責任編輯

所謂紅外線(Infra Red,簡寫為IR) 指的是一種電磁波波長比可見光(400-700 nm)還長,但是比無線電波(又可稱為兆赫輻射,terahertz radiation,波長100 µm – 1 mm)與微波(microwaves,波長~30,000 µm)還短。紅外線的範圍大約在750 nm 到 100 µm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