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科創講堂
從分析到創作——談人工智慧應用於音樂的想像與真實

從分析到創作——談人工智慧應用於音樂的想像與真實

從分析到創作—談人工智慧應用於音樂的想像與真實
講者/蘇黎(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彙整/《科學人》編輯團隊
轉載自2018.03.11〈科創講堂.AI人工智慧〉

音樂是人類非常重要的能力,而且十分主觀。人工智慧在音樂領域的應用,大家會有非常多的想像。
悲傷與快樂的音樂引起不同的腦部活化型態

悲傷與快樂的音樂引起不同的腦部活化型態

悲傷與快樂的音樂引起不同的腦部活化型態
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蔡振家

我們在生活中可以聽到各種流行歌曲,不同的音樂風格,讓聽眾產生了不同的情緒。慢歌使人感傷,獨自沉湎於往事的點點滴滴;快歌則可以促進群眾的同步舞蹈,一起嗨到最高點。悲傷與快樂的音樂各具功能,這兩種音樂究竟會引起什麼樣的腦部神經活化型態呢?

傷心的歌越聽越悲傷?

傷心的歌越聽越悲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賴彥嘉 編譯/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陳藹然博士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理化學研究所 2013年5月24日訊

其實被歸類為悲傷的音樂,和聽了該音樂實際上會感到悲傷是兩回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傷心的人聽悲傷的慢歌會更傷心嗎?當你在結束繁忙的工作或是在功課告一段落,想要用音樂來放鬆一下時,你會選擇欣賞那一種音樂呢?是古典、搖滾、爵士、巴薩諾瓦(Bossa Nova),或者像民謠一類輕鬆的曲調呢?不過,有時選擇小調般安靜或悲傷的曲子,也是不錯的選擇。

當你在欣賞悲傷的音樂時,其實並不全是為了感受悲傷而選擇這樣的音樂,其實被歸類為悲傷的音樂,和聽了該音樂實際上會感到悲傷是兩回事。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以科學實驗的方式進行了這個有趣的研究。

首先,研究人員從俄國作曲家葛令卡的小夜曲中擷取一些段落,這些段落通常會被認為是帶有悲傷情感的小調樂曲,把這些樂段編寫成30秒長的曲子。然後,將這段音樂播放給18歲到46歲的44位受試者聆聽,其中男性占19位,而女性則有25位。

並收集了像「悲傷」、「被憐惜」、「興奮」、或「被震懾」等62個形容詞,而這些形容詞所涵蓋的感情強度分佈則為0到4級,再請受試者判斷「這首曲子一般來說是屬於那一類的音樂呢?」、「這首曲子實際上會引發你什麼樣的感受?」等幾個問題,並針對這62個語句的回答當中,歸結出其中共通性較強的幾個要素。發現有「悲傷」、「激昂」、「羅曼蒂克」、「興奮」等4種因素被歸納出來。同時也發現到,人們在聽了悲傷的音樂之後,並不一定會產生「這首曲子令人感到悲傷」的實際體驗,反而對樂曲會有一股超越羅曼蒂克的情感。由此可知,悲傷的音樂本身,並不像一般所認為的那樣悲傷,實際上,聽眾是以自己對羅曼蒂克的體驗來認定是這是不是羅曼蒂克的音樂。因為聆聽者自己本身,以適當的悲傷為基礎,雖然是在欣賞悲傷的曲調,卻反而帶來了愉快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