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與快樂的音樂引起不同的腦部活化型態

悲傷與快樂的音樂引起不同的腦部活化型態

Print Friendly

悲傷與快樂的音樂引起不同的腦部活化型態
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蔡振家

我們在生活中可以聽到各種流行歌曲,不同的音樂風格,讓聽眾產生了不同的情緒。慢歌使人感傷,獨自沉湎於往事的點點滴滴;快歌則可以促進群眾的同步舞蹈,一起嗨到最高點。悲傷與快樂的音樂各具功能,這兩種音樂究竟會引起什麼樣的腦部神經活化型態呢?

瑞士學者Trost等人,在2012年發表了一篇腦造影研究論文,文中指出,沉靜內斂的音樂活化了聽眾腦中的腹側中央前額葉(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VMPFC)後方區域,而令人興奮的音樂則活化了大腦兩側的聽覺皮質與運動皮質[1]。過去有許多文獻指出,腹側中央前額葉後方與鄰近的前扣帶皮質膝部(perigenu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PACC),整合了從其他腦區傳來的情緒訊息及身體感受,在內省(introspection)、情緒同理心(emotional empathy)、情緒調節(emotion regulation)中位居樞紐角色,因此,沉靜內斂的音樂似乎促使聽眾以同理心去感受樂曲中的細膩情緒,進而調整自己的心情。另一方面,令人興奮的音樂則促進了聲音訊息的處理,並且讓聽者想像種種動作,這些動作可能跟音樂中充滿活力的節奏息息相關。

圖一、當我們聆聽沉靜內斂的音樂時,大腦的腹側中央前額葉(VMPFC)與前扣帶皮質膝部(PACC)之交界處活化增加。(圖片來源: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2, 3, 303)

德國學者Taruffi等人於2017年發表研究論文,再度指出音樂風格跟自我內省的關聯。這項研究發現,聆聽悲傷音樂之際,聽眾較容易聯想到水、悲傷、自然、愛、情緒、人生、平靜、過去、未來,跟自我的內省狀態較為接近。相反的,在聆聽快樂音樂之際,聽眾較容易聯想到舞蹈、快樂、夏天、孩童、沙灘,跟群體活動較為相關。腦造影實驗進一步顯示,跟快樂音樂相比,悲傷音樂暫時提升了聽眾腦中的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之主導地位[2]。

圖二、聆聽音樂時,兩百多位受試者對於當時聯想內容之文字描述,分析而得的文字雲(word cloud)。字體越大表示該詞彙出現次數越多,而偏藍或偏黃的顏色各代表所聆聽的是悲傷音樂或快樂音樂。(圖片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 14396)

人們在無所事事、出神發呆時,大腦並未關閉,而是進入了「預設模式」。所謂的預設模式網路,便是我們休息時活化增加的腦區所形成的網路,這個網路有兩大核心,前方的核心腦區為中央前額葉(包括腹側及背側區域),後方的核心腦區則是後扣帶皮質(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及鄰近的楔前葉(precuneus)。

近十餘年來,有數千篇學術論文在探討預設模式網路的功能,認知神經科學家逐漸發現,預設模式網路掌管著高階的「心理自我」。舉例來說,當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過往的人際情感牽絆,在自省中追尋人生意義,進而遙想未來,此時腦中的預設模式網路便會活化。Taruffi等人[2]發現,悲傷音樂可以導致思緒飄盪(mind wandering),並且暫時提升預設模式網路的主導地位,這項發現相當符合我們對於抒情歌曲的印象;許多抒情歌曲都適合在獨處時聆聽,藉由感傷音樂來面對自我、沉澱心靈。

圖三、當我們不再專注於手邊的事務,出神發呆,思緒飄至遠方,此時腦中的預設模式網路便會活化,這樣的發呆狀態可能有助於創意思考與瞭解自我。(圖片來源:It’s Them: What To Do When You Feel Undervalued at Work

在忙碌的工商社會裡面,聆聽悲傷音樂似乎是生活中特別珍貴的抒情時刻(lyrical moment),這種音樂讓我們遠離塵囂、感懷傷逝,同時也帶來溫暖與希望。一般而言,沉靜內斂的音樂有助於人們重溫往事、重整自我,而預設模式網路各個腦區在這類心理活動中究竟如何分工?如何合作?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Trost W, Ethofer T, Zentner M, Vuilleumier P. (2012). Mapping aesthetic musical emotions in the brain. Cerebral Cortex, 22(12), 2769-83.

[2] Taruffi L, Pehrs C, Skouras S, Koelsch S. (2017). Effects of sad and happy music on mind-wandering and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Scientific Reports, 7, 14396.

There is 1 comment for this article
  1. Pingback: 音樂創作的心理學:自我、執行控制、創意產生 | 彈塗魚之舞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