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napse

光刺激找回失去的記憶

光刺激找回失去的記憶(Light stimulation can recover memory loss)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アルツハイマー病で記憶は失われていない可能性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為初期出現遺忘東西之記憶障礙、漸漸發展成整體認知機能低下的一種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估計目前世界4750萬認知機能患者中,約7成罹患阿茲海默症,隨著人口高齡化,造成相當大的問題。阿茲海默症是由海馬迴(hippocampus)及週邊神經細胞的變性所導致,兩者在記憶的生成、保存、及想起,扮演重要角色。過去研究指出海馬迴異常,可能引起阿茲海默症初期的記憶障礙,但究竟是因無法形成新記憶,還是因無法想起已形成之舊有記憶,仍然不明。

發現自閉症基因

發現自閉症基因(An autism gene identified)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自閉症の原因となる遺伝子を特定

http://www.iam.u-tokyo.ac.jp/pressrelease160316.html

自閉症有人際關係及溝通障礙、反覆、刻板的言語或行動、局限的興趣或執著等主要症狀,是大腦發展障礙之一。且常有運動協調障礙或癲癇發作等併發症。罹患率約1%,且患者不斷增加。病因雖被認為是大腦先天性障礙,尤其在社會認知機能如理解他人想法或與共同感受等大腦機能,但詳細致病機制仍不明。

雜談突觸可塑性(下)

雜談突觸可塑性(下)(Synaptic Plasticity II)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 謝秉男

連結:雜談突觸可塑性(上)

四、可塑性的機制:天時地利人和

對此,欲探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可由下列幾大要素出發:

(一) 突觸前神經元相關。如圖三左下所示,我們知道當動作電位傳到軸突末端 (axon terminal) 時會激發鈣離子通道,使鈣離子進入細胞內,促使釋放囊泡裡頭的神經傳導物質。因此可能機制包含:(1) 鈣離子通透程度;(2) 囊泡釋放機率的增減;(3) 回收神經傳導物質能力的增減。 

雜談突觸可塑性(上)

雜談突觸可塑性(上)(Synaptic Plasticity I)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 謝秉男

一、生活中的突觸可塑性

突觸可塑性 (synaptic plasticity) 意為神經連結關係的變化,可能是增強、減弱或是重塑連結關係。拉瑪克的「用進廢退說」是較為直白的解釋方式,去蕪存菁,加強有用的連結,弱化無益的連結,我們的大腦總是經歷改變因而成長。

熟能生巧,知識不等於技巧,筆者絕非天生下來就學會彈吉他,一開始得要用腦思考手指該要放在哪個琴弦才能代表 C 和弦,然後很艱辛地思考該如何移動變成 G 和弦,透過一連串練習,於是我們學會了,原本困難的動作到後來幾乎跟呼吸一樣容易,手指會自己按上去;同理,一開始騎單車時可能會不穩摔跤,但突然在某個時刻就學會了騎車而不會摔跤。以上生活的現象,讓我們知道那些已經學會的事情就不用再多花力氣思考,自然而然地產生連結或是各式各樣的聯想,這背後的道理大抵都可以用突觸可塑性來解釋。 

戀愛活化大腦多巴胺神經

戀愛活化大腦多巴胺神經

戀愛活化大腦多巴胺神經
(Dopaminergic neurotransmitter system is activated by romantic love)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副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熱愛中にドーパミン神経が活性化する脳領域を解明

過去認為戀愛男女對交往對象的共同感受,或本身的滿足感、著迷感等情感,在其對應的大腦腦區會產生作用。2010年,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團隊,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發現,戀愛者若看到戀人的照片時,會活化大腦特定腦區的神經,顯示戀愛情感可能受到大腦特定區域所生成分子運作所影響。另外,一夫一妻制的田鼠研究發現,當公、母鼠形成一對時,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的釋放會增強。但至今尚無研究證實在人類戀愛情感與多巴胺的關係,戀愛時大腦究竟發生何種變化仍是未知。

負責運動學習的蛋白質

負責運動學習的蛋白質

負責運動學習的蛋白質 (The protein to determine the motor learning)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副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運動の記憶や学習を担う神経回路に必須なたんぱく質を発見

人類腦內存在1000億個以上的神經細胞,神經細胞間形成「突觸(synapse)」建構神經迴路網絡。出生後初期,神經細胞會先發展過剩的突觸,形成未成熟的神經迴路,隨著成長,一方面強化必要的神經迴路,另一方面則漸漸除去非必要的突觸,該過程稱之為「突觸修剪(synapse pruning」。以往的研究已證實,突觸修剪為發生於腦內各部位的普遍現象,並認為經突觸修剪後的神經迴路,負責記憶及學習相關的高階神經機能。

突觸間傳導

突觸間傳導 (Chemical Synapse and Electrical Synapse)
臺北市私立再興中學生物科蔡緻怡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動物所陳俊宏教授責任編輯

神經系統的存在可使動物對於刺激能產生動作或反應,然而訊號的傳遞並非單憑一條神經就能完成,而是需要經由多條神經的「轉換」,才能順利將訊號傳至目標。
神經元和神經元相接處稱為「突觸 (synapse)」,依訊號傳遞的方向則可將神經元分為「突觸前神經元 (presynaptic neuron)」與「突觸後神經元 (postsynaptic neuron)」。在現今的生物體中發現有兩種突觸形式的存在:化學突觸(chemical synapse)與電突觸 (electrical synap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