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組織器官

表皮、神經、肌肉、結締、眼睛、肝臟、胼胝體、杏仁核、齒舌

黑色素如何被運送至上皮細胞

黑色素如何被運送至上皮細胞 (How to transfer melamin to epithelial cells)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メラニン色素が表皮細胞に運ばれる仕組みの解明

人體經常曝露於外界紫外線中,皮膚是保護的器官,其中黑色素 (melanin) 扮演最重要角色。黑色素細胞 (melanocyte) 合成黑色素,儲存於黑素體 (melanosome),被運送至相鄰上皮細胞之角質細胞 (keratinocyte) ,該過程稱為「黑色素輸送」。即使黑色素正常生成,若無法順利輸送,會形成白斑而無法防禦紫外線曝曬,易導致皮膚癌。

光刺激誘導神經纖維走向

光刺激誘導神經纖維走向(Light stimulus helps direct neuron growth)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神経突起を光で誘導

細胞質內鈣離子濃度平常雖維持低濃度,但若對細胞予以刺激,則鈣離子自細胞外流入,或細胞中內質網(endoplasmic reticulum)釋放鈣離子,導致細胞質鈣離子濃度短暫上升。這些鈣離子訊息控制各種細胞機能,不同來源的鈣離子訊息,會引發不同的細胞反應。 

胰臟內分泌及外分泌組織共存的重要性

胰臟內分泌及外分泌組織共存的重要性(The essential coexistence between endocrine and exocrine tissue in pancreas)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范姜文榮編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教授責任編輯

編譯來源:発生段階で膵臓の外分泌組織を欠くマウスは、糖尿病になる
~機能的膵島作製における外分泌組織との共存の重要性~

胰臟為一內分泌及外分泌組織共存器官,內分泌組織釋放糖類代謝調節激素-胰島素(insulin)和升糖素(glucagon)至血液,外分泌組織釋放含有多種消化酵素的胰液至腸道。過去發生學研究,雖瞭解胰臟在發育時期,會形成如樹枝狀分叉的胰管(pancreatic duct),其尖端部分形成外分泌組織時,枝幹部分幾乎同時形成內分泌組織(圖1),但兩者交互關係不甚瞭解。

光與人體的彩色視覺

光與人體的彩色視覺(Light and Human Color Vision)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王淑卿

人的眼睛就像是一具極度精密的相機,接收物體所發出或是反射的光以後,經過各種有如光學變焦透鏡組的構造,轉化成神經訊號,終於在大腦中形成我們所感知的彩色視覺。

完美而複雜的演化—眼睛

完美而複雜的演化—眼睛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王淑卿

人類眼睛具有空間視覺與彩色視覺功能,這個精密複雜構造是從簡單不完美的構造演化而成。約在五億四千萬年前古生代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Cambrian explosion) 時期出現的三葉蟲化石已經具有複眼,於加拿大幽鶴國家公園 (Yoho National Park) 內的伯吉斯頁岩 (Burgess Shale Formation) 發現五億一千五百萬年前的寒武紀歐巴賓海蠍 (Opabinia regalis ) 化石,則已經具有 5 個柄狀突起的眼睛。

雜談突觸可塑性(下)

雜談突觸可塑性(下)(Synaptic Plasticity II)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 謝秉男

連結:雜談突觸可塑性(上)

四、可塑性的機制:天時地利人和

對此,欲探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可由下列幾大要素出發:

(一) 突觸前神經元相關。如圖三左下所示,我們知道當動作電位傳到軸突末端 (axon terminal) 時會激發鈣離子通道,使鈣離子進入細胞內,促使釋放囊泡裡頭的神經傳導物質。因此可能機制包含:(1) 鈣離子通透程度;(2) 囊泡釋放機率的增減;(3) 回收神經傳導物質能力的增減。 

雜談突觸可塑性(上)

雜談突觸可塑性(上)(Synaptic Plasticity I)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 謝秉男

一、生活中的突觸可塑性

突觸可塑性 (synaptic plasticity) 意為神經連結關係的變化,可能是增強、減弱或是重塑連結關係。拉瑪克的「用進廢退說」是較為直白的解釋方式,去蕪存菁,加強有用的連結,弱化無益的連結,我們的大腦總是經歷改變因而成長。

熟能生巧,知識不等於技巧,筆者絕非天生下來就學會彈吉他,一開始得要用腦思考手指該要放在哪個琴弦才能代表 C 和弦,然後很艱辛地思考該如何移動變成 G 和弦,透過一連串練習,於是我們學會了,原本困難的動作到後來幾乎跟呼吸一樣容易,手指會自己按上去;同理,一開始騎單車時可能會不穩摔跤,但突然在某個時刻就學會了騎車而不會摔跤。以上生活的現象,讓我們知道那些已經學會的事情就不用再多花力氣思考,自然而然地產生連結或是各式各樣的聯想,這背後的道理大抵都可以用突觸可塑性來解釋。 

動物胚胎的生殖細胞發育模式:預先形成與後成(下)

動物胚胎的生殖細胞發育模式:預先形成與後成(下)(Two Main Mechanisms of Animal Primordial Germ Cell Determination: Preformation And Epigenesis (II))
國立臺灣大動物學研究所碩士 陳政儀

連結:動物胚胎的生殖細胞發育模式:預先形成與後成(上)

生殖細胞預先形成發育機制:果蠅的卵在母體內發育時,卵母細胞會分裂四次,產生十六個細胞,包括十五個護衛細胞 (nurse cell) 以及一個卵。這十六個細胞的胞裂 (cytokinesis) 並不完全,彼此的細胞質仍由細胞橋樑通道 (ring canal) 及其內的微管細胞骨架相連接。經由這些通道,護衛細胞所合成的特殊蛋白質與 mRNA 被送往卵集中。

動物胚胎的生殖細胞發育模式:預先形成與後成(上)

動物胚胎的生殖細胞發育模式:預先形成與後成(上)(Two Main Mechanisms of Animal Primordial Germ Cell Determination: Preformation And Epigenesis (I))
國立臺灣大動物學研究所碩士 陳政儀

動物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成體生殖器官 (gonad) 內的生殖母細胞製造雌或雄配子 (gametes),也就是卵子或精子,兩者結合後產生合子 (zygote)。合子經過胚胎發育 (embryogenesis),逐漸由幼生發育成熟成為成體,成體又可產生新的配子,這樣的循環使得物種能夠繁衍。由於在這這個過程中會發生突變,進而累積性狀變化,促成演化的發生。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