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龍公式的各種證明(上)

Print Friendly

海龍公式的各種證明(上)(The Various Proofs of Heron’s FormulaⅠ)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中學數學科蘇俊鴻老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許志農教授責任編輯

摘要:本文介紹海龍公式的各種證明。

現行有關高級中學教材的安排,海龍公式出現在三角函數的學習脈絡中,被當成熟練餘弦定律的典範例(以99 課綱來說在高二上學期)。它的證明過程涉及了教師在三角函數教學會強調的知識與技巧。比如:透過平方關係轉換正餘弦;餘弦值與邊長的關係 \((\cos A=\frac{b^2+c^2-a^2}{2bc})\);乘法公式的使用。

然而,這樣的安排卻也造成對海龍公式認知上的侷限。教師很少進一步討論:海龍公式為何會被提出?在海龍公式中,\(s-a\),\(s-b\),\(s-c\) 有什麼幾何意義?有沒有其他證明海龍公式的方法?是否只能在三角函數的脈絡下,介紹及證明海龍公式?

本文中將介紹海龍、梅文鼎 (1633-1721)、李善蘭 (1810 -1882) 及美國羅密士 (E. Loomis, 1811-1889) 等四人的證明,試圖由教學的觀點,說明這些證明中所呈現的特色。就由海龍的原始證明看起。

圖片24

對於西元一世紀的海龍來說,他並沒有今天這樣簡潔有力的符號代數及規則可供其運用,他在《Metric》所提出的證明是純幾何式的。為了便於說明,令 \(\overline{BC}=a\),\(\overline{AC}=b\),\(\overline{AB}=c\)。見圖一,下列的幾何性質是海龍是熟悉的:\(\overline{AE}=\overline{AF}=s-a\),\(\overline{BF}=\overline{BD}=s-b\),\(\overline{CE}=\overline{CD}=s-c\) 及 \(s=(s-a)+(s-b)+(s-c)\),其中,\(s=\displaystyle\frac{1}{2} (a+b+c)\)。

證明一開始,便明白地說明他的出發點:由於△ABC面積 \(=\displaystyle\frac{1}{2} (a+b+c)\times r=s \times r\),其中 \(r\) 是內切圓半徑。因此延伸 \(\overline{CH}=s-a\),使得 \(\overline{BH}=s\)。

我們只要得出比例式:

\(\displaystyle \frac{s^2}{s(s-a)}=\frac{(s-b)(s-c)}{r^2}\)

接著

\(s^2r^2=s(s-a)(s-b)(s-c)\)

則海龍公式的正確性就大功告成了。

筆者曾在課堂上向學生介紹過此一證明,雖說其證明過程有些關鍵步驟(如相似三角形的選取)很難重現海龍的想法從何而來,但整個證明可以向學生展現其國中所習得之幾何性質的綜合運用,對於學生重新審視與評價所學習到的平面幾何學的相關知識,是有其教學上的價值。

梅文鼎與海龍的出發點相同,先延伸 \(\overline{CH}=s-a\),使得 \(\overline{BH}=s\)。但不同於海龍,梅文鼎所求出的比例式為:

\(\displaystyle\frac{s-b}{s}=\frac{r^2}{(s-a)(s-c)}\)

見圖二,梅文鼎用來建立比例式的相似三角形為△BID與△BGH。從教學的觀點來看,這組相似三角形關係的建立是比較容易引導學生觀察。由於相似,可得:

\(\displaystyle\frac{\overline{BD}}{\overline{BH}}=\frac{\overline{ID}}{\overline{GH}}=\frac{\overline{ID}\times\overline{ID}}{\overline{GH}\times\overline{ID}}\)

接著,將 \(\overline{GH}\times\overline{ID}\) 換成 \(\overline{CH}\times\overline{CD}\),整個證明就告完成。為達此目的,再利用 △CGH 與 △ICD 相似,則:

\(\displaystyle\frac{\overline{GH}}{\overline{CD}}=\frac{\overline{CH}}{\overline{ID}}\Rightarrow\overline{GH}\times\overline{ID}=\overline{CH}\times\overline{CD}\)

然而,如何證明△CGH 與 △ICD 相似呢?這是梅文鼎這個證明最大的挑戰,梅氏透過 △GKC、△GAL 與 △GAC 三者全等,推得 \(\overline{GJ}\) 與 \(\overline{CJ}\) 垂直,進而導出 △CGH 與 △ICD 相似。不過,如何證明 △CGH 與 △ICD 相似,是此證明的困難所在,這也是梅文鼎的圖形比海龍的圖形複雜許多的原因。

圖片28

連結:海龍公式的各種證明(下)


參考文獻

  1. 蘇俊鴻主編(2006).《海龍公式專輯》,《HPM通訊》第九卷第四期。可參考http://math.ntnu.edu.tw/~horng/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8 +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