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 (Asteroids) 命名

Print Friendly

小行星 (Asteroids) 命名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許瑋琇碩士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陳林文教授責任編輯

國立中央大學於2009年7月14日於台北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舉行「玉山」小行星命名記者會。這顆2007年12月28日發現的編號185546號小行星,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IAU) 通過,正式命名為「玉山(Yushan)」,成為第一顆以台灣高山為名的小行星。玉山小行星的大小估計正好跟玉山差不多,距離地球約3億公里遠,位在木星、火星的軌道之間,繞太陽轉一圈需要3.69年。加上之前09年5月以前清華大學校長沈君山命名的小行星,太陽系中已有18顆由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發現且取得正式命名的小行星,分別有鹿林、中大、嘉義、鄭崇華、溫世仁、鄒族、南投、沈君山、玉山..等。

小行星是太陽系內類似行星運動環繞太陽的天體,但其體積與質量卻比行星小上許多。至今為止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70萬顆小行星,但可能僅為小行星的一小部分。台灣在搜尋小行星的成就上,主要以國立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為主力。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設立於1999年,地點位在海拔2862公尺的鹿林前山,從2002年發現第一顆小行星,迄今累計發現近800顆。

一般而言,一顆小行星被發現且確定軌道後,會獲得一個臨時編號,此臨時編號是由發現年份加上英文字母所組成。以小行星2007DH為例,2007為西元2007年間發現,其中第一個字母代表發現月分,每半個月以一個字母代表:「A」表示一月的上半月,「D」表示二月的下半月,「J」表示五月的上半月(「I」不被使用),如此類推到「Y」表示十二月的下半月爲止。上半月的定義為從1號至15號,剩下無論多少天都歸於下半月。

第二個字母則代表在該半月中小行星被發現的順序,以前言所提小行星2007DH為例,此為西元2007年二月的下半月發現的第8顆星。然而隨著科技的演進,現代小行星的發現迅速,往往每半個月會發現超過25顆星星(承先前所提,剔除I的使用)。此時便在第二字母後加上下標的數字,如是2007DH1即為西元2007年二月的下半月發現的第33顆星(25+8),表示此字母被循環用了幾次。但由於電腦輸入的不便,下標有時會輸入成正常大小的位置。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記錄中,1926 GA1為第一次使用下標數字的小行星。

當小行星的軌道被精準確認後,便會獲得一永久編號,加上發現者擁有命名的權利,小行星的正式命名變成為一永久編號加上後面一個名字。前面的永久編號以小行星發現的順序編號,發現者擁有建議小行星名字的權利,但採納與否仍需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所批准。然因小行星被發現的數量眾多,被命名者仍為少數,多數僅具有永久編號。截至西元2009年8月6日,共有835007顆小行星擁有臨時編號(已計算出軌道)、217627顆小行星獲永久編號、14574顆小行星被命名(命名的資料更新至西元2008年6月27日)。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小行星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0%8F%E8%A1%8C%E6%98%9F&variant=zh-tw
IAU 天體命名
http://www.iau.org/public_press/themes/naming/#minorplanets
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
http://www.astro.ncu.edu.tw/index.shtml?p=iancu/obsvat/lulin/index.html
小行星臨時編號查詢
http://www.cfa.harvard.edu/iau/lists/Desigs.html
小行星永久編號查詢
http://www.cfa.harvard.edu/iau/lists/NumberedMPs.html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7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