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上點到直線距離(三)

Print Friendly

平面上點到直線距離(三) (The distance from a point to a line in the plane Ⅲ)
臺北市立和平高中教師黃俊瑋

連結:平面上點到直線距離(二)

本文承〈平面上點到直線距離(一)〉與〈平面上點到直線距離(二),繼續提出三類平面上點到直線距離的解法以及相關討論與連結。而本文中的各類解法,主要在直線上任取一點或兩點,造出新向量,所延伸出的方法。

方法5:在直線上任取一點,再利用平行與垂直性質

本類方法主要是引入直線上的一點後,充份利用直線的法向量與方向向量,輔以平行與垂直相關性質與關係,求得投影點與距離。

方法5-1:在直線上任取一點,再利用平行與垂直相關性質

在 \(L:3x+4y=10\) 任上取一點 \(P'(2,1)\),則 \(\vec{P’P}=(1,-7)\) ,
令 \(Q\) 為 \(P(3,-6)\) 在 \(L\) 的投影點,\(\vec{P’Q}\) 與直線之方向向量平行,可設為 \(\vec{P’Q}=t(4,-3)\)。

接下來,可發展出兩種方法,分別利用直線的法向量或方向向量,搭配平行與垂直關係進行解題:

5-1-1

則 \(\vec{QP}=\vec{P’P}-\vec{P’Q}=(1-4t,-7+3t)\) 平行直線 \(L:3x+4y=10\) 的法向量
分量成比例 \(\frac{{1 – 4t}}{{ – 7 + 3t}} = \frac{3}{4}\),可得 \(4(1-4t)=3(-7+3t)\),解之可得 \(t = 1\),
可得投影點為 \(Q(6,-2)\),則 \(\overline{PQ}\) 之距離 \(5\) 即為所求。

5-1-2

\(\vec{QP}=\vec{P’P}-\vec{P’Q}=(1-4t,-7+3t)\) 垂直直線 \(L:3x+4y=10\) 的方向向量
內積為 \(4(1 – 4t) + ( – 3)( – 7 + 3t) = 0\),解之可得 \(t = 1\),
可得投影點為 \(Q(6,-2)\),則 \(\overline{PQ}\) 之距離 \(5\) 即為所求(參考圖一所示)。

56193_p1

圖一 在直線上任取一點,再利用平行與垂直性質(一)

方法5-2:在直線上任取一點,再利用平行與垂直相關性質

在 \(L:3x+4y=10\) 上任取一點 \(P'(2,1)\),則 \(\vec{P’P}=(1,-7)\),
令 \(Q\) 為 \(P(3,-6)\) 在 \(L\) 的投影點,
\(\vec{PQ}\) 與直線之法向量平行,可設為 \(\vec{PQ}=t(3,4)\)。

接下來,同樣可發展出兩種方法,分別利用直線的方向向量或法向量,搭配平行與垂直關係進行解題:

5-2-1

因為 \(\vec{P’P}+\vec{PQ}=(1+3t,-7+4t)\) 與直線 \(L:3x+4y=10\) 的方向向量平行,
分量成比例 \(\frac{{1 + 3t}}{{ – 7 + 4t}} = \frac{4}{{ – 3}}\),因此可得 \(4 (-7+4 t) = -3 (1+3t)\),解之可得 \(t = 1\),
可得投影點為 \(Q(6,-2)\),則 \(\overline{PQ}\) 之距離 \(5\) 即為所求。

5-2-2

\(\vec{P’Q}=\vec{P’P}-\vec{QP}\) 與直線 \(L:3x+4y=10\) 的方向向量垂直,
內積為 \(4(1 – 3t) + ( – 3)( – 7 – 4t) = 0\),解之可得 \(t = 1\),
可得投影點為 \(Q(6,-2)\),則 \(\overline{PQ}\) 之距離 \(5\)即為所求。(參考圖二)

評析:以上方法5所需先備知識為《第三冊》第3章-向量的加法、減法、向量平行與垂直之關係、直線的法向量與方向向量。此類方法較方法2來得複雜,相關方法可推廣用於空間中,求點到直線與點到平面距離問題。

56193_p2

圖二 在直線上任取一點,再利用平行與垂直性質(二)

方法6利用向量夾角公式與三角函數

本方法主要是引入直線上一點,造出新向量後,利用與餘弦相關的向量夾角公式來解題。

方法6-1:利用向量夾角公式與正弦

在 \(L:3x+4y=10\) 任上取一點 \(P'(2,1)\),則 \(\vec{P’P}=(1,-7)\),
\(\vec{P’P}=(1,-7)\) 與直線 \(L\) 方向向量 \((4, -3)\) 之夾角為 \(\theta\),則 \(\cos\theta=\frac{1}{\sqrt{2}}\)
則 \(\overline {PP’} |\sin \theta | = \sqrt {50} \frac{{25}}{{\sqrt {50}\cdot 5}} = 5\),即為所求(如圖三所示)。

56193_p3

圖三 利用向量夾角與正弦

方法6-2:利用向量夾角公式與餘弦

在 \(L:3x+4y=10\) 任上取一點 \(P'(2,1)\),則 \(\vec{P’P}=(1,-7)\),
\(\vec{P’P}=(1,-7)\) 與直線 \(L\) 法向量 \((3, 4)\) 之夾角為 \(\theta\),則 \(\cos\theta=\frac{1}{\sqrt{2}}\)
則 \(\overline {PP’} |\cos \theta | = \sqrt {50} \frac{{25}}{{\sqrt {50}\cdot 5}} = 5\),即為所求(如圖四所示)。

評析:以上方法6所需先備知識為《第三冊》第1章-正弦與餘弦的意義、第3章-兩向量求夾角之餘弦,以及兩向量所張成之三角形面積公式。此方法分別可推廣至空間中,求點到直線距離問題與點到平面距離。但過程中無法求出投影點。

56193_p4

圖四 利用向量夾角與餘弦

方法7:引入一點或兩點利用三角形面積公式

方法7-1:引入一點,利用三角形面積公式或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在 \(L:3x+4y=10\) 任上取一點 \(P'(2,1)\),則 \(\vec{P’P}=(1,-7)\),
又直線的法向量可取 \(\vec{L}=(4,-3)\),
則,由 \(\vec{P’P}=(1,-7)\) 與 \(\vec{L}=(4,-3)\) 所張平行四邊形面積為 \(|\left| {\begin{array}{*{20}{c}} 4&{ – 3}\\ 1&{ – 7} \end{array}} \right|| = 25\),
因為平行四邊形的底為 \(|\vec{L}|=5\),則可求得平行四邊形的高為 \(5\),即為所求。(如圖五所示)

56193_p5

圖五 引入一點,利用平形四邊形(或三角形)面積公式求高 \(PQ\)

方法7-2:引入兩點,三角形面積公式或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在直線 \(L:3x+4y=10\) 上任取 \(2\) 點 \(A(2,1)\) 與 \(B(-2,4)\),
可得向量 \(\vec{PA}=(-1,7)\) 與向量 \(\vec{PB}=(-5,10)\),
這時,可利用各種相關面積公式,計算出三角形 \(PAB\) 的面積為 \(\frac{25}{2}\)。
由於三角形面積等於 \(\frac{1}{2}\cdot\overline{PQ}\cdot\overline{AB}= \frac{1}{2}\cdot\overline{PQ}\cdot 5\)。(如圖六所示)
可求得 \(d(P,L)\) 即為所求距離為 \(5\)。

評析:這個方法所需先備知識為《第三冊》第3章-兩向量所張成之三角形或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此兩方法皆可推廣至空間中,求點到直線距離問題。但過程中無法求出投影點。

56193_p6

圖六 引入兩點,利用三角形面積公式求高 \(PQ\)

以上,與平面上點到直線距離相關的三篇文章裡,筆者提供了與高中課程相關的多種方法,一方面,供有興趣的讀者趣味一下,同時,也藉此將上述各種解法與想法,與空間中點、線、面求距離問題作一連結。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8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