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潛水員在石門水庫的身影

Print Friendly

深海潛水員在石門水庫的身影 (The Diver in Shihmen Reservoir)
康技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本康

深海潛水員

全臺灣工作壓力最大的人,應該是在石門水庫電廠進水口前,進行水下有關設備檢查及處理作業的「深海潛水員」。

「深海潛水員」和我們一般所認知的「淺海休閒潛水員」,是截然不同的,其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需呼吸的是「氦氧混合氣」,且以完成海事作業為目的,而在回到水面的過程中,需經長達約三小時的減壓程序;而後者僅呼吸一般氧氣瓶,以休閒運動為目的。

在石門水庫的「深海職業潛水員」,他們在約七十公尺深的水下工作,而水深每深十公尺,則壓力增加約一大氣壓,再加上原來地表上的一大氣壓,所以在七十公尺深的水下,約需受八大氣壓的壓力。

在這樣的壓力下工作,是需要高度的技術性及堅強的體力,才能完成,稍有不慎,就會造成俗稱的「潛水伕病」或意外事故。

70154_p1

圖一 石門水庫潛水員作業浮台。(本文作者 陳本康 攝)

為什麼需要潛水員?

石門水庫藉由潛水員進行電廠進水塔前的水下作業,最早開始於民國六十年間,當時受限於潛水技術,因此,當年所有參與工作的潛水員約二十餘位(其中含有日籍及軍方救難大隊人員),幾乎全部得有「潛水伕病」,之後即未辦理水下潛水員作業。

而直到在民國九十三年時,艾利颱風重創石門水庫,造成電廠進水口前大量淤積,當時則依賴國外的新加坡潛水員,來協助進行水下作業,而在當時國內海軍救難大隊,也發展了深海潛水技術後,慢慢的才由退役的海軍救難大隊人員,來參與水下作業工作,而成為現在潛水員來源的主力。

石門水庫排砂隧道於 102 年完工,由於排砂隧道是改造原來的石門電廠的二號壓力鋼管,早期電廠興建完成時,鋼管前雖設有攔污柵以阻擋漂流木進入,但攔污柵並無擋泥結構的設計,後來石門水庫泥沙淤積愈來愈高,為避免逐漸墊高的泥沙堵住鋼管進水口,在攔污柵增加了由鋼模及預壘混凝土組成的擋泥結構,等於是把泥沙擋在洞口外,但在艾莉颱風過後,淤積的泥沙已超過了擋泥結構的高度淤積於洞口附近。

經過排砂隧道排砂操作後,也讓攔污柵擋泥結構內側鋼模部份已露出於淤泥,潛水員發現,該結構已嚴重鏽蝕變形,因此有關單位決定將擋泥結構全部拆除,可避免已鏽蝕變形的鋼模在排砂操作時經泥水沖刷而斷裂,堵住隧道口或卡住隧道內較窄的部份,造成排砂隧道損壞。未來規劃接續辦理整體擋泥結構拆除,更可加大洞口面積,大幅增加流入隧道的泥沙量,讓排砂效益更高。而進行的潛水員水下作業工作,其內容,主要包含切割鋼模、鑿除混凝土、撿搬沉木及架設沖淤工具等等。

潛水工作團隊

在石門水庫作業的潛水工作團隊,約需十四人,其實將潛水員送到水下去作業,與將太空人送到太空去,都是一樣的道理,都是需要團隊才能完成,潛水員及太空人的安危,都需要整個團隊來掌控,任何環節皆不能出錯(參見圖一至圖四)。

70154_p2

圖二 石門水庫潛水員下水作業。(本文作者 陳本康 攝)

70154_p3

圖三 潛水員頭盔裝備。(本文作者 陳本康 攝)

簡單的來說,除了下水的二位潛水員以外,尚有一位在岸上,著潛水裝準備的救援待命潛水員,以應付水下緊急狀況,其他的人,則協助拉臍管、氣源、熱水通訊、捲揚機等等,這些工作人員,也大部分都有潛水員資格,只是每日的工作輪換而已,也就是說,可能今天是「作業潛水員」,明天是「減壓艙操作員」,後天是「系統維修操作員」等等。

70154_p4

圖四 潛水作業控制室及潛水作業總監。(本文作者 陳本康 攝)

潛水員在水下作業的時間,僅約三十分鐘,所以潛水員下水後,皆分秒必爭,以最安全、最簡單、最快的方式作業。完成作業後的減壓過程,約需三小時,且至少需休息一天後,才能進行下一次的水下作業。

他們是屬於勞動部所規範的「堅強體力」的工作人員,一般人需要年滿六十五歲才能退休,他們則可提早於五十五歲即可退休。


參考文獻

  1. 劉志光 (2015)。石門水庫水下清淤檢查作業簡介與探討。2015 水庫清淤技術研討會,2015年 11 月 11 日,石門水庫環翠樓。
  2. 康技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2015)。石門水庫水下作業近程第三階段報告,2014 年 11 月 10 日,提送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
  3. 陳本康。石門水庫 DIVING TEAM|公共電視台 PeoPo 新聞平台。https://www.peopo.org/news/264039。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6 +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