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錐曲線

Dandelin Spheres證明圓錐截痕的焦點性質

Dandelin Spheres證明圓錐截痕的焦點性質
臺北市立西松高中數學科蘇惠玉老師

目前實施的99課綱高中數學中,弱化了圓錐曲線的單元,所謂的「圓錐截痕」不再是必須教授的單元。各版本課本或數學教師在教授時也僅是簡單的陳述平面與圓錐的截痕何時為圓、橢圓、拋物線或雙曲線,基本上與課本採用的焦點定義方式無法連結,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所說的與模型所看到的曲線名稱而已。

不過,藉由 Dandelin 球面的想法,我們可將圓錐截痕與焦點的定義方式連結,以一種較為簡潔的形式,證明阿波羅尼斯在《錐線論》中所陳述與證明的性質。

圓錐曲線的定義作圖

圓錐曲線的定義作圖
臺北市立西松高中蘇惠玉老師

圓錐曲線的定義

拋物線、橢圓、雙曲線等圓錐截痕有各種不同的定義方式,目前高中教材中選擇的是與焦點與固定長有關的定義方式,分別定義如下:

拋物線:

給定一直線 $$L$$ 及線外一點 $$F$$,若平面上的動點 $$P$$ 滿足到 $$F$$ 點的距離等於到直線 $$L$$ 的距離,即 $$\overline{PF}=d(P,L)$$,則所有動點 $$P$$ 所形成的圖形為拋物線。

橢圓:

給定兩點 $$F_1$$ 與 $$F_2$$,以及一固定值 $$2a$$,其中 $$2a>\overline{F_1F_2}$$,若平面上的動點 $$P$$ 滿足到 $$F_1$$、$$F_2$$ 的距離和等於此固定值,即 $$\overline{PF_1}+\overline{PF_2}=2a$$,則所有動點 $$P$$ 所形成的圖形為橢圓。

雙曲線:

給定兩點 $$F_1$$ 與 $$F_2$$,以及一固定值 $$2a$$,其中 $$2a<\overline{F_1F_2}$$,若平面上的動點 $$P$$ 滿足到 $$F_1$$、$$F_2$$ 的距離差等於此固定值,即 $$|\overline{PF_1}-\overline{PF_2}|=2a$$,則所有動點 $$P$$ 所形成的圖形為雙曲線。

從這樣的定義方式並沒有辦法看出圖形的樣子,在還沒導出標準式之前,也無法藉由描點的方式畫圖。因此,要能夠「接受」這樣的定義方式確實可以畫出所定義的圖形,就必須經由作圖工具的輔助才行。

動態模擬軌跡方程式

動態模擬軌跡方程式
臺北市立西松高中蘇惠玉老師

在高中圓錐曲線的教材中,有一個教學目標為讓學生瞭解何謂軌跡方程式。藉由題目的設計,同時也讓學生理解圓錐曲線的來源,不是只有平面與圓錐的截痕,也不是只有按照定義方式才能得到。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們並不容易理解何謂動點(或動圓)?何謂軌跡?也很難從題目提供的條件「視覺化」的理解軌跡圖形為何?因此如果教師能夠藉由電腦軟體的模擬效果,將可讓學生輕易地經由「視覺」來理解幾何概念。以下為筆者整理在此單元教學時看過的幾個有關軌跡方程式的問題(問題來源皆為南一版學習講義第四冊),並試著以GeoGebra軟體來作動態模擬。

圓錐曲線的命名(Genesis of the Concepts of Conic Sections)

漢字的設計以六書為主,西方傳入的hyperbola、parabola以及ellipse,自然依其外觀形狀,分別被翻譯為「雙曲線,拋物線,橢圓」。教學中引入這樣的話題,簡述數學家如何看待圓錐被一平面所截的思維方式,有助於教學互動,並增加其學習圓錐截痕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