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

以生命週期評估觀點分析生質能之環境效益

以生命週期評估觀點分析生質能之環境效益(Using Life Cycle Assessment to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al Benefit of Bioenergy)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黃郁揚

全球暖化的議題自京都議定書簽署以來逐漸受到重視,各國政府均積極推動綠色再生能源的發展。推動過程中為了進行全面的二氧化碳盤查,生命週期評估是目前最常被使用的評估工具,以便納入再生能源生產過程中所有可能的二氧化碳排放,分析採用再生能源對減緩全球暖化所產生的效益。詳細之生命週期評估程序可參照本研究群許桓瑜 (2013) 於科學Online所發布的介紹專文《生命週期評估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極端氣候系列報導】(一):屢創新高的地表溫度

【極端氣候系列報導】(一):屢創新高的地表溫度

極端氣候系列報導(一):屢創新高的地表溫度
自由撰稿者 林如雲編譯 /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 責任編輯

氣溫頻頻創歷史新高是最容易被注意到的極端氣候現象。2014年全球氣溫打破以往的紀錄,根據英國氣象局自1850年以來的觀測結果,2014年全球地表的平均溫度比1960年到1990年的平均溫度高出攝氏0.57度。但這一項歷史記錄在2015年已被超越,2015年全球地表的平均溫度又比這30年的平均溫度基準值高出攝氏0.75度,刷新了2014年的記錄1。然而英國氣象局在2016年一月公布的預測,2016年地表的平均溫度預計會再上升攝氏0.84度,將會續創歷史新高。從氣象觀測記錄和科學家的前瞻分析來看,全球暖化的腳步不但沒有停歇,反而還在加速,使得研究氣候暖化現象的學者倍感焦慮且憂心重重。由於2000年至2013年間地表溫度的升溫幅度不大,有些科學家認為地球暖化的腳步已經放緩,但目前觀測資料所顯示的結果,這個暖化放緩的論點已經不起考驗了。

大氣
【極端氣候系列報導】(二):波波湖蒸發了

【極端氣候系列報導】(二):波波湖蒸發了

極端氣候系列報導(二):波波湖蒸發了
自由撰稿者 林如雲編譯 /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 責任編輯

連結:極端氣候系列報導(一):屢創新高的地表溫度

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聖嬰現象的變化日趨極端化,頻率越來越高,規模也逐漸增強。聖嬰現象的極端化趨勢對人類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僅讓天氣越來越熱,也在某些地區造成嚴重乾旱的現象。最近玻利維亞波波湖的乾涸引發世人的注意,就是乾旱現象典型範例。

玻利維亞當局是在2015年12月正式宣布該國的波波湖已完全蒸發乾涸。波波湖位於玻利維亞海拔3700公尺的半乾旱平原,湖的範圍大概有兩個洛杉磯地區的面積,是長年受氣候變化影響的敏感地帶。這個淺鹽湖過去也曾經一度短暫乾涸,之後再次獲得冰河挹注的水源而復生。但是自從安地斯山冰河因暖化而消融後,波波湖的水源跟著消失,整個湖漸漸走向乾涸的命運。而周期性聖嬰現象日趨極端所引發的乾旱效應,正是波波湖最終枯竭的主因。

大氣
【極端氣候系列報導】(三):暴風雪和豪大雨

【極端氣候系列報導】(三):暴風雪和豪大雨

極端氣候系列報導(三):暴風雪和豪大雨
自由撰稿者 林如雲編譯 /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 責任編輯

連結:極端氣候系列報導(二):波波湖蒸發了

全球暖化及聖嬰現象的極端化不僅使得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不斷上升,讓玻利維亞的波波湖蒸發消失,也帶來了我們從未想到的現象 ─ 暴風雪和豪大雨。

2016年一月暴風雪襲擊美國東岸,這場暴風雪的強度極為罕見,紐約甘迺迪機場在1月23日就下了77公分厚的大雪,是當地有史以來單日下雪的最高記錄。由這場暴風帶來的連環車禍,或因室外剷雪引發的心臟病,造成近30人死亡。

氣候變遷是什麼?

氣候變遷是什麼?
經濟部水利署鄭欽韓副工程司

氣候變遷的定義與成因

氣候變遷一般是指區域性或全球性的氣候在一段時間(可能為數十年至數百萬年)內的變化。依據氣候變遷跨國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顯示,自二十世紀中以來,大部分所觀測到的全球溫度上升因素,非常有可能來自於人為排放溫室氣體(如圖一)濃度的增加。而這些增加的溫室氣體累積於地球大氣層中,不斷地吸收太陽照射地球的能量而具有保溫作用,形成地球的溫室效應,使得全球溫度逐漸升高,並進而造成氣候變遷現象的產生。

什麼是全球暖化?何謂溫室氣體?

什麼是全球暖化?何謂溫室氣體? (What is Global Warming? What is Greenhouse Gas?)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博士生王啟芸

近年來,「全球暖化」已是朗朗上口的詞彙,從網路搜尋結果有上百萬條的相關資訊的結果可窺知一二。為大眾常用的維基百科(Wikipedia)對全球暖化的定義為:「19世紀後,地球大氣和海洋平均溫度因人為排放溫室氣體增加而上升,並且預期會持續上升。」為什麼人為溫室氣體會提高大氣溫度?大氣溫度上升是指「整層」地球大氣溫度上升嗎?

氣候科學家該攜手行動了

氣候科學家該攜手行動了
知識通訊評論第120

(本文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地球科學系的氣候科學教授雷普利(Chris Rapley)在2012年8月30日《自然》專文)。

反對氣候變遷的聲音因為訴求簡明策略有效,在全球聲勢看漲氣候科學界迷於研究數據說理繁複態度本位也不面對過去以來的行業信譽危機,現在應是攜手合作面對問題的時候了

最近,我與英國右翼政客討論了氣候變化問題。我們都聲稱站在理性和公正的制高點。但是,我們的想法並沒有交集。他的論點對此問題不屑一顧:認定是並未發生的誇大過程;溫度變化不顯著;人類會能適應。他將減緩氣候變化視為經濟發展的威脅,並認為解除管制的市場,能夠解決任何問題。他的臨別贈言像是被勝利沖昏頭,「在關鍵的政治當權者中,你已經輸了這個議題!」

在美國、加拿大和澳洲,氣候科學成為右翼政治攻擊的焦點,已有一段時間。然而,這在英國是一個新的發展。僅在四年前,英國氣候變化法案獲所有黨派支持通過而成為法律。且在2010年,保守黨首相卡麥倫(David Cameron)說,他希望聯合政府是「有史以來最綠色的政府」。然而,最近同樣的一個政府決定,將降低綠色能源的補貼,在先前的承諾上開了倒車。

2004年,極端天氣在孟加拉造成三千萬人流離失所的大洪水。

根據預測,隨著全球持續暖化,類似2004年在孟加拉造成三千萬人流離失所的洪水的極端天氣,會變得更加頻繁。

在國際層級上,美國國內的黨派僵局,嚴重損害了削減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進展。美國氣候變化特使史騰(Todd Stern),目前已建議,可能不得不放棄已廣被採納,對全球暖化的攝氏兩度限制。

由此可見,輕視的聲音勝過了科學的訊息。他們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有效的溝通策略,那是氣候科學界還沒能學習或利用的。如果決策是基於證據,而且想要釐清進一步扭曲真相的風險,主動糾正平衡就至關重要。如同政治科學家薩爾維茲(Daniel Sarewitz)、小皮爾克(Roger Pielke Jr)和其他人所指出的,從政策的角度來看,「我們知道夠多了!」

現實檢查

第一步是了解相反證據既已如此廣泛和令人信服,輕視氣候變化的聲音為何還能立足。社會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對此已經發表了很多論述,但是這並不意謂,它已被氣候科學界閱讀、理解或吸收。身為倫敦的科學博物館、英國南極調查計畫和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前主任,我的經驗是,這些說法並未被了解,尤其是在資深科學家間。

太陽活動(Solar variation)與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2)─太陽活動進入冬眠期

太陽活動(Solar variation)與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2)─太陽活動進入冬眠期
美國Stony Brook University王瑜君物理學博士/美國Stony Brook University王瑜君物理學博士責任編輯

思考問題:

1. 太陽活動的紀錄最近出現哪些奇特的現象?

2. 太陽活動降低會對氣候造成哪些影響?

太陽的活動到底對地球上的氣候變化有何影響?有些質疑溫室氣體對氣候變遷的影響的人,例如丹麥物理學家Henrik Svensmark,認為太陽活動對全球暖化的影響比溫室氣體排放來得重要。如果這種看法成立,那麼氣候變遷是自然現象,而不是人為因素造成,國際社會目前各種節能減碳的努力,也是徒勞無功。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代表主流的專家意見。在IPCC第三次評估(2001)和第四次評估(2007)報告中都認為太陽活動對全球暖化的影響難有定論,但是即使有影響,效果也不顯著。但是爭辯尚無定論,只要有新的數據出現,正反雙方的意見就要被重新檢視一番。

太陽活動邁進停緩期
2006年時NASA預測下一個太陽黑子高峰,應該出現在2011年左右。但是這個高峰沒有出現。目前太陽活動還是偏低 (圖1)。2011年6月中旬,美國天文學會(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AAS) )召開會議,有三組研究團隊分別提出報告,更加證實了目前太陽活動的確邁入了冬眠期。

圖1:1940年以來太陽黑子的週期變化。Nasa's 2006 預測第24週期高峰本應該出現在2010左右,但是一直沒有觀測到。(圖片來源:http://science.nasa.gov/headlines/y2006/images/longrange/predictions3_strip.jpg, http://en.wikipedia.org/wiki/Sunspot)

太陽活動(Solar variation)與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1)─太陽黑子 (Sunspots) 與歷史紀錄

太陽活動(Solar variation)與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1)─太陽黑子 (Sunspots) 與歷史紀錄
美國Stony Brook University王瑜君物理學博士/美國Stony Brook University王瑜君物理學博士責任編輯

思考問題:

1. 太陽活動的紀錄裡面出現哪些變化?

2. 為什麼太陽活動最近又是爭辯的焦點?

太陽活動(Solar variation)
太陽活動是太陽發射出的太陽輻射在總量上的變化。太陽輻射有週期性的變化,主要是11年的太陽週期(或稱太陽黑子週期)(圖2),但是其中還非週期的波動。在最近的數十年中,太陽活動可經由人造衛星直接觀測到;自此之前,則必須藉由一些前期的現象來作預測。近年來,氣候變遷的問題引起氣候專家對太陽活動的注意,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被稱為「太陽驅動力」(solar forcing)。 到底太陽活動在地球上造成的影響對全球暖化扮演了什麼角色?主流意見認為影響不大,但是專家之間尚無定說,仍然是爭辯中的議題。

圖1:太陽結構的圖解: 1. 核心 (Core)2. 輻射層 (Radiative zone)3. 對流層(Convective zone) 4. 光球 (Photosphere)5. 色球 (Chromosphere) 6. 日冕 (Corona) 7. 黑子 (Sunspot) 8. 米粒(Granules) 9. 日珥 (Prominence)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Sun)

Pages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