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

奇怪的「若P則Q」(二)(The Odd Material Implication II)

奇怪的「若P則Q」(二)(The Odd Material Implication II)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翁秉仁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翁秉仁副教授

連結: 奇怪的「若P則Q」(一)

摘要:本文討論對於實質蘊涵的質疑與辯護。

如前一篇所述,「若 \(P\) 則 \(Q\)」的實質蘊涵規則很簡單,但也因此造成一些令人質疑的缺點:

奇怪的「若P則Q」(一)(The Odd Material Implication I)

奇怪的「若P則Q」(一)(The Odd Material Implication I)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翁秉仁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翁秉仁副教授責任編輯

摘要:命題演算「若 \(P\) 則 \(Q\)」的真值表規則,經常困擾初學者。本篇討論這個規則。

早年高中數學教材由於受到「新數學」的影響,為了強調數學的嚴謹,多了一些邏輯的材料,後來一直延續下來。還記得高一剛入學時,看到類似底下的考題,真會令初見的人嗔目結舌:

無限與集合論(The infinite and set theory)

無限與集合論(The infinite and set theory)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洪萬生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洪萬生教授責任編輯

集合論不只是集合的簡單運算而已,康托爾的創立此一理論之初衷,是想要藉此探索無限作為一個物件的特性。

「無限」可以區分大小等級,這是幾乎不可能想像得到的事物,因為這預設了無限可以視同為一種數學物件(mathematical object)。然而,數學史上如高斯這樣偉大的數學家都曾經只能將無限視為一種過程(process),無怪乎利用集合來表徵無限集體的康托爾(Georg Cantor),會在十九世紀下半葉,遭受到數學界那麼巨大的反撲!

事實上,無限作為一個不會結束的過程之想法,很久以來一直是個有用的數學工具。古希臘人據以處理不可公度的量以及求曲線形面積的「窮盡法」,乃至於微積分基礎概念-極限-的底層憑藉,都離不開無限的概念。然而,處理物件的無限集體,則是相當新穎的數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