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影片

3D有趣實驗:瓶中精靈(Genie in the Bottle)〔II〕

3D有趣實驗:瓶中精靈(Genie in the Bottle)〔II〕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學生許紘齊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楊水平副教授責任編輯

請按此連結,參閱「3D有趣實驗:瓶中精靈〔I〕」

原理和概念

  • 催化劑(Catalyst)又稱為觸媒,在一些化學反應中,某物質既不是反應物也不是生成物,但可以改變該化學反應的速率,加速這項化學反應,稱該物質為催化劑。催化劑在反應完成後,本身的質量既不增加,也不減少。生物體中的催化劑,叫做酵素(Enzyme)。一般而言,催化劑加速反應過程具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增加反應物的活性中心,另一種是改變反應途徑。
  • 催化劑的定義:催化劑可參與反應但不出現在反應式中,反應前或反應後催化劑的性質和質量都不改變,不同的反應所使用的催化劑不相同,不一定每一個反應都有催化劑可以使用。催化劑的作用:催化劑就是藉著改變反應的路徑,造成不同的活性複合體(activity complex),可降低活化能(activity energy),達到催化的目的。催化劑加入反應中,同時使正反應和逆反應的活化能也降低,正反應和逆反應的速率同時加快,故不會改變化學平衡,如圖六所示。

3D有趣實驗:瓶中精靈(Genie in the Bottle)〔I〕

3D有趣實驗:瓶中精靈(Genie in the Bottle)〔I〕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學生許紘齊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楊水平副教授責任編輯

前言

童話故事中的神燈精靈伴隨著神燈噴出的陣陣白煙而現身,為故事增添了許多的神秘與神奇的色彩。當雙氧水受到二氧化錳的催化時,便會快速分解並產生大量白色煙霧。本實驗中使用二氧化錳或碘化鉀當催化劑,在鹼性的環境下,進行雙氧水的分解。當酒瓶中產生的大量水蒸氣的白色煙霧時,如同童話中的神燈一般,精靈出現在瓶口上。

實驗影片

請按此連結,戴紅藍眼鏡,觀看3D有趣實驗:瓶中精靈(Genie in the Bottle),YouTube。

3D有趣實驗:大象牙膏(Elephant Toothpastes)〔II〕

3D有趣實驗:大象牙膏(Elephant Toothpastes)〔II〕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學生王楨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楊水平副教授責任編輯

請按此連結,參閱「3D有趣實驗:大象牙膏〔I〕」

原理和概念

● 本實驗使用的過氧化氫(H2O2),俗稱雙氧水,在自然情況下會隨著時間而慢慢分解成水和氧氣。在本實驗中,透過添加催化劑-碘化鉀(KI),使雙氧水分解速率加快,而快速產生大量的小氣泡,如火山爆發。利用碘化鉀催化過氧化氫的分解反應涉及兩反應,這兩個反應如反應式[1]和[2]所示,過氧化氫分解的總反應如反應式[3]所示:

H2O2(aq) + I(aq) → H2O(l) + IO(aq) [1] H2O2(aq) + IO(aq) → H2O(l) + O2(g) + I(aq) [2] ————————————————————————-
總反應:2H2O2(aq) → 2H2O(l) + O2(g) [3]

●  本實驗加入碳酸鈉(Na2CO3),是為了去除反應所生成的碘(I2)。由於碘在鹼性環境(碳酸鈉溶液含OH)中會產生自身氧化還原反應,以避免碘蒸氣的產生。其反應式如反應式[4]所示:

3D有趣實驗:大象牙膏〔I〕

3D有趣實驗:大象牙膏 (Elephant Toothpastes)〔I〕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學生王楨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楊水平副教授責任編輯

前言

此實驗使用實驗室高濃度的雙氧水及家用洗碗精,加入催化劑(碘化鉀)大量筒後,立即快速地產生柱狀的許多泡沫,如火山爆發,更像擠出巨大的牙膏,給大象刷牙用。此實驗的戲劇性效果驚人,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動手做實驗的意願。

實驗影片

請按此連結,戴紅藍眼鏡,觀看3D有趣實驗:大象牙膏(Elephant Toothpastes)紅藍,YouTube。

3D有趣實驗(3D Funny Experiments):表演化學詐騙術(Showing Chemical Tricks)〔II〕

3D有趣實驗(3D Funny Experiments):表演化學詐騙術(Showing Chemical Tricks)〔II〕
國立台中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化工科陸冠輝老師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楊水平副教授責任編輯

請按此連結,參閱「3D有趣實驗:表演化學詐騙術〔I〕

實驗影片

請參考上方連結。

原理和概念

  • 當過錳酸鉀(KMnO4)接觸到甘油(C3H5(OH)3)時,立即發生反應並放出熱量,隨之升高的溫度使液態的甘油汽化成氣態,氣態的甘油易與產物之一的水蒸氣和空氣中的水蒸氣結合,而形成白色煙霧。接著,反應繼續發生,放出更多的熱量,升高更高的溫度,達到甘油的燃點(封閉杯160℃,開放杯176℃)而起火燃燒,此燃燒又繼續放出熱量也使得衛生紙燃燒起來(紙的燃燒溫度約230℃)。在此氧化還原反應中,過錳酸鉀為氧化劑,甘油為還原劑,此反應是一個激烈的氧化還原反應。本示範實驗的化學反應如下反應式所示:
    14KMnO4(s)+ 4C3H5(OH)3(l) → 7K2CO3(s)+ 7Mn2O3(s)+ 5CO2(g)+ 16H2O(g) + heat

3D有趣實驗(3D Funny Experiments):表演化學詐騙術(Showing Chemical Tricks)〔I〕

3D有趣實驗(3D Funny Experiments):表演化學詐騙術(Showing Chemical Tricks)〔I〕
國立台中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化工科陸冠輝老師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楊水平副教授責任編輯

前言

在許多的江湖騙術中,有些是運用視覺障眼法,有些則是利用特殊的化學反應。這次的化學示範是利用一個激烈的氧化還原反應,並透過「內功運氣」的假象來製造衛生紙突然燃燒起來,表演江湖詐騙術。你們曾經在夜市看過此江湖騙術嗎?你們想知道此騙術隱藏什麼化學原理和概念嗎?

實驗影片

請按此連結,配戴紅藍眼鏡,觀看3D有趣實驗(3D Funny Experiments):表演化學詐騙術(Showing Chemical Tricks),YouTube。

3D有趣實驗:美麗彩虹的消失(Disappearing Beautiful Rainbow)〔II〕

3D有趣實驗:美麗彩虹的消失(Chemical Whoosh Bottles)〔II〕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學生許紘齊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楊水平副教授責任編輯

請按此連結,參閱「3D有趣實驗:美麗彩虹的消失〔I〕

原理和概念

  • 酸鹼指示劑的作用原理是當環境發生pH值改變時,自身的形態會改變,從而改變顏色,透過顏色的改變來指示滴定的終點。在滴定終點的附近,指示劑變色的過程中,會呈現出一種中間的顏色,處在這個過程中的範圍稱為指示劑的變色範圍。選擇指示劑的標準,一是變色範圍(包括終點),二是反應靈敏。也就是說,一種合適的指示劑在達到終點時必須很快的變色。常用的酸鹼指示劑之變色,如表一所示。

    表一 常用的酸鹼指示劑之變色

  • 本實驗使用的酚酞(phenolphthalein)、間硝基苯酚(m –nitrophenol)和百里酚酞(thymolphthalein)三者皆為酸鹼指示劑,依照溶液環境的pH值的不同而顯現出不同的顏色,如表一所示的前三者。利用這些酸鹼指示劑的特性,在高pH值的環境下,溶液呈分別現出紅、黃、藍三種顏色。再藉由這三種指示劑之二種,以不同比例混合,使顏色混合呈現出橙(紅加黃:酚酞加間硝基苯酚)、綠(黃加藍:間硝基苯酚加百里酚酞)、紫(紅加藍:酚酞加百里酚酞)三種顏色。這三種指示劑具有共通點,就是在酸性環境中皆呈現無色。
  • 乾冰(Dry Ice)是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的固體形式,二氧化碳略溶於水,容於水中隨之發生化學反應,產生碳酸(carbonic acid),如反應式[1]所示。碳酸與溶液中的氫氧化鈉反應,發生酸鹼中和,產生碳酸鈉,如反應式[2]所示。乾冰直接與氫氧化鈉反應,產生碳酸鈉,如反應式[3]所示。亦即,反應式[3]為反應式[1]和[2]之和。本實驗是透過乾冰的酸性,使溶液的pH值下降,進而使指示劑逐漸趨向無色。
    CO2(g) + H2O(l) → H2CO3(aq)    [1]
    H2CO3(aq) + 2NaOH(aq) → Na2CO3(aq) + H2O(l)    [2]
    2NaOH(aq) + CO2(g) → Na2CO3(aq) + H2O(l)    [3]

3D有趣實驗:美麗彩虹的消失(Disappearing Beautiful Rainbow)〔I〕

3D有趣實驗:美麗彩虹的消失(Chemical Whoosh Bottles)〔I〕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學生許紘齊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楊水平副教授責任編輯

前言

酸鹼指示劑在化學實驗中常用在檢驗溶液的酸鹼性,藉由指示劑呈現不同的顏色來判定溶液的酸性、中性或鹼性。本實驗是利用三種指示劑在鹼性的溶液中呈現六種不同顏色的「美麗彩虹」,然後加入乾冰使「彩虹」逐漸消失,顏色變化非常明顯,視覺效果令人驚艷。

實驗影片

請按此連結,戴紅藍眼鏡,觀看3D有趣實驗:美麗彩虹的消失(Disappearing Beautiful Rainbow),YouTube。

3D有趣實驗:化學咻聲瓶(Chemical Whoosh Bottles)〔II〕

3D有趣實驗:化學咻聲瓶(Chemical Whoosh Bottles)〔II〕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學生王楨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楊水平副教授責任編輯

請按此連結,參閱「3D有趣實驗:化學咻聲瓶〔I〕

原理和概念

  • 本實驗使用的藥用酒精,含95%乙醇(ethanol),乙醇為低沸點的醇類。當少量的乙醇置入有一小孔洞的塑膠瓶中時,氣態乙醇與空氣形成氣體混合物,在瓶口的混合物剛好提供了燃燒的必要條件之二條件-可燃物和助燃物;用點火槍點燃時,提供燃燒的第三個必要條件-達到燃燒的溫度。
  • 乙醇易與氧氣發生反應,點火後發生燃燒產生氧化還原反應,過程中伴隨著火焰的產生及能量的釋放。乙醇在空氣中燃燒的反應及其燃燒熱,如下反應式所示:
    C2H5OH(g) + 3O2(g) → 2CO2(g) + 3H2O(l)  ΔHc = -1409.26 kJ/mol
  • 乙醇剛開始燃燒時,在瓶蓋孔洞附近的氧氣的相對濃度較高,因此氣態酒精的燃燒速率率極快。然而,燃燒到瓶蓋孔洞下方時,由於空氣只能從小孔洞進入,無法瞬間大量進入,此時氧氣的相對濃度較低,因此氣態乙醇並非一次全部燃燒,導致的燃燒速率變慢,而造成由上往下漸層的燃燒效果。
  • 由於氣態乙醇比酒精燈的液態乙醇的粒子表面積較大且活化能較低,因此氣態乙醇的燃燒速率比液態乙醇快。再者,由於酒精塊的酒精分子被醋酸鈣緊緊抓住(亦即酒精與醋酸鈣之間有強的氫鍵和離子-偶極吸引力),因此酒精燈的液態乙醇的燃燒速率比酒精塊的膠態酒精為快。
  • 由於氣態乙醇的燃燒反應非常快速且發生在具有小孔洞的瓶內,乙醇燃燒產生的高熱使二氧化碳氣體和水蒸氣快速膨脹,並衝出瓶蓋的孔洞,發出類似”咻”的尖銳聲響。
  • 不同的醇類會有不同的燃燒效果,像是焰色或是聲音的不同。若是使用甲醇則反應會較快,焰色則為藍色;若是使用正丙醇或異丙醇,則聲音會有些微不同,反應會較慢更易觀察,並產生藍色或黃色的火焰。

3D有趣實驗:化學咻聲瓶(Chemical Whoosh Bottles)〔I〕

3D有趣實驗:化學咻聲瓶(Chemical Whoosh Bottles)〔I〕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學生王楨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楊水平副教授責任編輯

前言

乙醇(俗稱酒精)可當作燃料和消毒劑,它很容易與氧氣發生劇烈的燃燒反應。若在一個塑膠瓶裡且只有一個小孔洞,填滿酒精於瓶中,搖晃使之產生氣體並點燃,酒精氣體會瞬間燃燒並發出絢麗的火焰以及發出“咻”的有趣聲響,具戲劇性現象且效果驚人,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及提高學習的興趣。

實驗影片

請按此連結,戴紅藍眼鏡,觀看3D有趣實驗:化學咻聲瓶(Chemical Whoosh Bottles)紅藍,YouTube。

Pages
  • 1
  • 2